班主任工作体会:重方法 少瞎忙

2020年12月17日21:11:41
APP永久免费入口

       有一笑话,一驴子卧地,不管主人如何鞭打,皆不走。于是主人附于驴耳旁曰:“再不起让你去当班主任”。驴听之,奋蹄向前。虽一笑话,却道出了班主任的悲哀。是啊,正如梅洪健老师写的《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一书的自序开头所写的“忙,是班主任共同感受。更可悲的是,忙碌之后,教育效果却往往甚微。于是,班主任总是恨铁不成钢,总是感觉忙得好苍凉。”忙是班主任的共同特点,而一个“瞎忙”的定位和评价,又写出了班主任工作的尴尬——忙而无序,忙而无功。面对全班几十名性格各异的学生,班主任工作可谓千头万绪,抓学习,管工作,控早恋,理思想······如果我们没有科学管班的理念和方式方法,我们将会沦为焦头烂额的“瞎忙”的消防员,忙于处理矛盾,解决纠纷。梅老师在这本书里阐述的班级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令人钦佩,有很多的看法也与梅老师不谋而合。我认为做不瞎忙的班主任,必须做到“浇树浇根,育人育心”。

细心发现问题,防范于未然。

    书中“动起来让班级不生事端”一章中,梅老师引用扁鹊因治病于严重之时,故成名医,而大哥二哥治病于病发作之前和病情初起之时,故名气不甚。而我们现代人养生观念防病胜于治病,才是为医者的高明之处。将班级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也是一个优秀班主任的高明。要做到防范于未然,班主任需做个细心的人,每天用心观察每个孩子的言行举止,发现问题的蛛丝马迹,应及时采取措施,用智慧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期中测试结束后,班内有同学对自己的成绩很不满意,发成绩的第二天早上,小雨就显得闷闷不乐,眼睛红红的,显然哭过,下课也不再去玩而是坐在位子上发呆。我把小雨叫了出来,问她问什么不开心。小雨一听,眼泪再也止不住地往下流,我递给她一张纸巾,在边上默默陪着她,直到孩子情绪平抚下来,才帮她擦了擦眼泪问她,愿意给老师说说吗。小雨刚止住的泪又流了下来。我知道,小雨平时成绩不是很好,而她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又很高。小雨说,昨天自己一回家,妈妈就开始发飙,劈头盖脸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暴吵,父亲想劝阻,母亲又将怒气转向父亲,于是,父母二人大吵一顿,后来还打了起来。她说:“我心里很难受,要是没有我,他们会过得很开心。”我一把搂过孩子,轻声安慰她。下午,我打电话将孩子的父母叫到了学校,我向他们分析了孩子的为难和痛苦,还有孩子想结束自己以求家庭的安宁的可怕想法。说着,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我心疼孩子。最后,我给孩子的父母说,做为父母我们应无条件的悦纳孩子,在健康和成绩之间我们该怎样选择?第二天,小雨那白皙红润的小脸上再次绽放了笑容,学习状态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难以想象,如果我忽略了孩子的不良情绪,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做教育的有心人,用心发现,及时疏导,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做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做好孩子们的心灵导师,帮孩子们抵抗风雨,迎来阳关。

耐心解决问题,打造教育常态。

    孙xx老师说: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结构,从表层到深层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即使外部条件有了某些变化,但其深层是超稳定的,表层的一般调节不会影响到深层的稳定,因而表层的调节,尽管是真诚的,但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深层结构的反调节所消解。这也预示着我们班主任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也是班主任教育无效的原因。前段班内一学生小路,因英语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对英语不感兴趣,再加上叛逆心理,在家长一次批评其学习不用心时,在一周六与家长大吵一架并在家里躺三天,以拒绝上学的方式对抗父母。我得知后随即进行了家访,跟孩子谈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做通工作并向父母道歉后,愉快地跟我回到了学校,并主动找老师补上自己落下的功课。前两天放假,又因在家连玩三天,不知利用假期学习被母亲暴吵,以至于第二天再次蒙头大睡一天,再次出现反复,这次我没有再去家访,我给孩子打了个电话,我说:“如果你认为这种对抗能给你带来快感,而不是一种煎熬,你可以对抗下去。否则,明天一早来上学。”第二天,小路来到学校,我把他叫了出来。“有什么跟老师解释的吗?”他看了看我,低着头将自己昨天还耿耿于怀的怨气,一条条分析,并自己指出了自己不对的作法。我知道,孩子的情绪就像六月的天,再加上学习的压力及家长的教育不得法,简单粗暴,随时都有不良情绪积郁已久的爆发,但我认为,应让孩子的不良情绪得到及时的宣泄,就像一个杯子,装的东西太满时,就什么也装不下了,只有适时地清理,倒处积存已久的杂物,我们才能重新吸收新的知识和能量。这需要班主任的耐心。不要指望一次性的教育根治孩子的问题,不要天真的认为我们的一次有效的谈话,一次成功的家访就能起到一劳永逸的教育效果,孩子们的情绪有高潮也有低谷,随着成长的脚步,孩子们所承载的责任越来越多,烦恼也会越来越多,需要我们班主任用心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呵护孩子们的成长,为孩子们及时清除心灵垃圾,并将这种清除变成一种常态,稍有沉淀就及时清理,不要等待不良情绪极度膨胀再去扑救,这样有可能伤了别人,也伤了孩子自己。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教育要取得效果,就要围绕一个主题,连续重复21天;如果要达成教育目标,就必须连续重复90天,不给孩子心理反调节“得逞”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有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