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世纪时的小亚细亚地区,正是拜占庭帝国和塞尔柱帝国两大强权的争雄之地。彼时的拜占庭帝国已有700余年历史,在与两代西亚王者萨珊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交战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在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时期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在与周边民族漫长的交战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依托组织有序的步骑兵奉行稳扎稳打的防御战略。
塞尔柱帝国的发展则有所不同。在马其顿王朝后期,塞尔柱人才开始以雇佣兵的身份在土耳其斯坦地区活跃。1040年,第一任首领图格鲁勒•贝格率领塞尔柱人打倒了他们的原雇主伽色尼王国,征服了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建立了塞尔柱苏丹国。之后,图格鲁勒将目光转向南方,开始向两河流域进攻,并于1055年夺回了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
随后,塞尔柱苏丹便控制了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功控制了这个已有数百年历史的阿拉伯帝国。在战争中,塞尔柱人喜欢轻巧灵活的进攻风格,利用灵活的走位和突击技巧令对手疲于奔命、最终战而胜之。
自从马其顿王朝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便走向衰退。而彼时的塞尔柱帝国正值上升期,他们利用Hit-and-Run战术打出风格、打出水平,很快在对局中赢得了明显优势:
在君士坦丁九世统治时期,拜占庭首次与塞尔柱人接触,当时塞尔柱人正尝试并吞亚美尼亚城市阿尼。随后,君士坦丁九世促成了拜占庭帝国与塞尔柱人的停战。
但君士坦丁九世在签订和约后便愚蠢地解散了在亚美尼亚的驻军以节约国家开支,此举对后来帝国亚洲领土的丧失有深远影响。
1059年继位的君士坦丁十世则继承了君士坦丁九世的裁军战略,第二任塞尔柱苏丹阿尔斯兰则继承了前辈的扩张战略、不断进攻拜占庭帝国的领地。
此消彼长下,拜占庭由于缺乏军队无法抵御塞尔柱军队入侵,先后丢失了开塞利(1064年)和亚美尼亚(1067年)。而在塞尔柱人攻占亚美尼亚首府阿尼(Ani)时,阿尔斯兰还纵兵大肆屠杀。据同时代的一位阿拉伯历史学家记载:
塞尔柱军队屠杀居民,烧杀掳掠,所有幸存者都沦为阶下囚,这些不幸的俘虏至少有5万之众。据说城内已经尸横遍野,街道为之堵塞,于是我决心进城亲自证实这一传言,然而据我所见,每一条街道都尸横遍野,这一惨绝人寰的景象实在令人唏嘘。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拜占庭帝国的新领袖罗曼努斯四世于1068年登基,决定与塞尔柱人再决雌雄。随后开始一系列军事改革恢复国力,并领导拜占庭帝国接连在安纳托利亚,卡帕多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等地与塞尔柱交锋。他在与阿尔斯兰的直接对话中两次获胜、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成功收复了一些失地、将战线重新推向塞尔柱一侧。
阿尔斯兰看到了这位新领袖的实力,在1069年与罗曼努斯握手言和。两位主人公第一回合的交锋就此结束,双方暂时不分胜负。然而1070年时拜占庭却对塞尔柱发起偷袭,虽然最终偷鸡不成蚀把米,但也为它的最终失败埋下祸患。
时间很快来到1071年,当时塞尔柱帝国与北非的法蒂玛王朝激战正酣。阿尔斯兰突然想起去年拜占庭帝国不宣而战的偷袭行径,决心惩治一下不守规则的罗曼努斯四世。于是在1071年2月向拜占庭侧的重要据点埃德萨发起攻势。罗曼努斯四世眼见大事不妙,急忙派出使者向阿尔斯兰请求再续和约。阿尔斯兰倒是个爽快人,眼见拜占庭使者到达,他便立刻答应续约、并解除对埃德萨的包围,恢复双方的和平状态。
殊不知,这正中罗曼努斯四世的调虎离山之计。罗曼努斯希望借此分散阿尔斯兰的注意力、以便拜占庭帝国发起对亚美尼亚的突袭,打塞尔柱人一个猝不及防,彻底收复亚美尼亚。
为了收复这一要地,罗曼努斯征集大量佣兵、尽遣精锐,组建了一支规模约4万的大军。考虑到1060年代时拜占庭在小亚细亚的总兵力不过5万余人,这一数字已经相当惊人。
拜占庭大君于1071年3月开始进军。然而,罗曼努斯四世忘记了兵贵神速的道理,进军速度十分缓慢,直到7月份才来到东部边境,最佳的战机已然延误。在举行军议时罗曼努斯又犯了刚愎自用的毛病,他在对塞尔柱军队部署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固执己见,不顾军队远征疲劳,执意要直捣黄龙、攻取被占领的重镇曼兹克尔特。想着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罗曼努斯的自信并非没有道理,对这类弓马娴熟的游牧骑兵部队,拜占庭帝国实在是见得太多了。塞尔柱人的骑兵主要是轻骑兵,他们依靠弓箭作战,每人携带一个装有约50枝箭的箭袋,乘马机动。作战时他们至少配备一匹备用马。他们从不与敌人胶着,但始终与敌军保持距离、在其四周盘旋并拉弓射击。有时则在诈败后退时反戈一击,向后射击追击者。
为应对这种Hit-and-Run战术,拜占庭帝国的备战手册中早有规定:
作战时,骑兵附近应有步弓手掩护。
绝不在翼侧或后方没有掩护的情况作战。
绝不允许分散部队。
尽管拜占庭帝国对付游牧军队有章可循,但罗曼努斯却先犯了不得分兵的大忌。开战之初,他便令格鲁吉亚将领约瑟夫•塔尔查尼奥特率领约一半军队先对塞尔柱人的据点基拉特城发起进攻。结果这支部队被阿尔斯兰成功伏击、大败亏输。拜占庭帝国先折一阵。
罗曼努斯对约瑟夫的惨败毫不知情,率领剩下的一半部队继续前进,并在8月23日占领了守备薄弱的曼兹克尔特。正当拜占庭帝国庆祝胜利时,塞尔柱军队主力蜂拥而至的消息突然传来。罗曼努斯闻讯后,又一次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这不过是敌军先锋,只需部分骑兵前往查看即可。结果,他的侦察部队被歼灭殆尽,拜占庭军队又折一阵。事实上,由阿尔斯兰率领的塞尔柱军队约有3万人,塞尔柱一方无论在实力还是士气方面都已占据明显上风。
到了8月25日夜,占据优势的阿尔斯兰派出使者,提出与拜占庭帝国议和的请求。罗曼努斯则犯了第三次错误:他毅然拒绝了橄榄枝,并且在和谈时羞辱了塞尔柱使者。
此刻他仍然坚信自己能在曼兹克尔特一劳永逸地彻底击败塞尔柱人,彻底消除他们的威胁。于是,8月26日的悲剧结局就此注定。
8月26日,划分小亚细亚格局的曼兹克尔特战役正式打响。拜占庭军队排成前中后三线,总计五个分队:
前锋由来自帝国边境的格鲁吉亚、库曼、突厥骑兵为主,并有保加利亚人和亚美尼亚人的步兵进行掩护。
中军包括了帝国军队的精华重甲骑兵、北欧与英格兰人组成的瓦兰吉卫队,并有君士坦丁堡的中央军步兵负责掩护。
中军的两翼则是佩切涅格与钦察突厥的游牧骑兵掩护。
后卫部队则由拜占庭地方部队组成中央部分,诺曼与法兰克雇佣军分布两翼。
此前已多次受挫的拜占庭军队首先发起进攻,占据优势的阿尔斯兰则采取守势、摆出新月阵形,在中央部队不断后撤、吸引拜占庭军进入包围圈。灵活的塞尔柱射手们集中攻击拜占庭人的翼侧,以如雨之箭射击拜占庭骑兵。虽然拜占庭军队占领了塞尔柱方的中央阵地,但骑射手们成功地将机动性不足的拜占庭军钉在阵地上,利用机动性避免与敌军展开近身搏斗。在伤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拜占庭军中的库曼佣兵又倒向塞尔柱一方,拜占庭军瞬间陷入混乱。
夜幕降临,眼见损失愈加惨重,罗曼努斯被迫放弃攻占的营地,下令撤退。但一直与他不对付的后卫部队指挥官安德洛尼卡•杜卡斯抢先开溜,顺带将整个后卫部队与西欧佣兵一起带走。塞尔柱军队则乘胜追击,派出轻骑兵队迅速冲垮了拜占庭军队两翼位置上,已经开始动摇的游牧轻骑兵部队。最后,第一线的库曼人也在重压下临阵倒戈。
至次日拂晓,包括罗曼努斯本人和瓦良格卫队在内的中央军被塞尔柱人彻底包围。留下来帮助他战斗的还有部分突厥骑兵与大量的亚美尼亚步兵。罗曼努斯被他们感动的许下重赏的承诺,却无法扭转自己所面对的不利局面。最后只能宣告投降,他本人也成了阿尔斯兰的俘虏。除此之外,拜占庭军队还在此战中损失了近万名士兵。
战后,罗曼努斯被带到阿尔斯兰面前,并进行了亲切友好的对话。
阿尔斯兰:如果我是你的阶下囚,你会做什么?
罗曼努斯:我也许会杀了你,或者让你在君士坦丁堡游街示众。
阿尔斯兰:看来我的惩罚远远重于你的,我不仅要原谅你,更赐予你自由。
于是,在签订了有利于塞尔柱一方的和约后,罗曼努斯被释放回国。但获得自由的罗曼努斯发现自己的领袖地位遭到挑战,他企图重夺荣光,却三次惨败于杜卡斯大旗之下,他本人也被弄成瞎子,在1072年去世。
曼兹克尔特的惨败,致使拜占庭帝国的安条克、埃德萨、希拉波利斯和曼兹克尔特四处重镇被迫归附塞尔柱。罗曼努斯为重获自由交纳的大笔赎金也令拜占庭元气大伤。不久后,在阿尔斯兰的继承者的率领下,塞尔柱人控制了拜占庭主要兵源地安纳托利亚地区。这使拜占庭帝国实力大大受损、再也无法恢复此前的荣光了。
虽然拜占庭人此后依然坚持自己的帝国身份,并使用各种看似聪明的方法,从内部挖掘潜力,从西欧招揽著名的十字军东征。但他们的帝国实际上在曼兹克尔特战役的失败后,已经宣告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