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四川省政府
发布文号: 川办函[2011]134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要点(2011-2015)》已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要点(2011-2015)
为深入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建设,促进我省中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变中药资源大省为中药产品大省、产业大省,壮大现代中药产业,按照国家和四川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根据我省“两个加快”的战略部署,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中药农业、提升中药工业、壮大中药商业、优化中医药服务业,培育大企业、大品种,创立川产中药品牌,促进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变,打造中药千亿产业,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促进四川中药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建设原则。
1.创新引领。集成科技资源,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突出技术和产品创新,使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中药产业做大做强。
2.企业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在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医药服务业中的主体作用,加快现代中药产业发展。
3.品牌带动。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川产道地药材大品种、中成药及相关产品大品种、中药大企业,以品牌带动中药产业快速发展。
4.医药互动。坚持中医中药并重,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互动,协调发展。
5.可持续发展。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保护性开发和合理利用中药资源,确保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省中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实现利税200亿元,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5%以上。
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1家,100亿元的1-2家,50亿元的3-5家,10亿元的8-10家,1亿元的80家以上。打造1个年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的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
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中成药大品种5-8个,过5亿元的8-10个,过亿元的30-40个;力争2-3个中成药品种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培育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的中药材大品种2-3个。
建成6个具有国际水平的区域中药公共服务平台、5个中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10个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工程)实验室。
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新药30个,中药相关产品50个;完成30个已上市大品种的二次开发。
三、重点任务
(一)科技创新工程。
1.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我省中药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和产业链重点环节,重点加强现有中医药科技资源集成,创新机制,打造一批中医药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结合国家成都生物医药孵化基地和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大平台建设,围绕中药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分析检测、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销售、信息服务、综合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国内领先、优势明显的中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中药饮片炮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个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工程)实验室。
2.创新联盟建设。推动我省中药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深入联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中药产业发展和企业做大做强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提升我省中药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到2015年,建成中药材大品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药饮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药国际化联盟、中药材电子商务联盟等5个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3.中药新药创制。立足我省中医药资源和医疗优势,充分挖掘经方验方、医院制剂、现代组分配伍新药等资源,研发针对重大疾病、疑难疾病、常见病或多发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药。到2015年,开发糖降肾康颗粒、然降多吉胶囊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新药(含民族药)30个。
4.中药相关产品开发。以川产道地药材或大宗药材为主要原料,开展饮片、提取物、配方颗粒、保健品、食品、美容护肤品和农用、兽用等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延长中药产业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5年,开发贝母润喉糖、苦参碱杀虫剂等具有竞争力的中药相关产品50个。
5.关键技术研发。加快中药研发关键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开展创新药物发现、川产道地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分离、中药新制剂、中药质量控制、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等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到2015年,力争突破中药生产质量在线监控技术、中药新型饮片生产技术、毒性饮片炮制加工技术等20项关键共性技术,较大幅度地提升我省中药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二)大品种培育工程。
1.中药材大品种培育。以培育大品种为目标,精选川贝母、川附子、丹参、川芎、川麦冬、川郁金(姜黄)、川白芷等资源优势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的知名川产道地中药材,按照“大中药、全产业链”的模式,加强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在中药饮片、提取物、配方颗粒、中药新药、食品、保健品、日化品、兽用产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开发,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做通产业链,打造川产道地药材大品种。其中重点打造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的大品种2-3个,培育大品种3-5个。
2.中成药大品种培育。
加强现有中成药品种的二次开发。选择已有一定市场规模,疗效确切、特色明显、增长潜力大的中成药大品种,围绕质量标准和疗效提升等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升竞争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优先支持康复新液、地奥心血康胶囊、洁尔阴洗液、松龄血脉康等30个中成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
加速中药新药和相关产品的成果转化。重点支持地黄叶总苷胶囊、银杏内酯注射液等20个已获批准或即将获得批准的中药新药、中药相关产品的成果转化。
加强中药品种国际化示范研究。重点支持地奥心血康胶囊、三七通舒胶囊、糖脉康颗粒等3-5个中成药品种的国际注册研究,力争2-3个品种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
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中成药大品种5-8个,过5亿元的8-10个,过亿元的30-40个。
(三)大企业培育工程。
加大对中药工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培育形成一批跨地区、跨省(市)经营,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重点加强对地奥集团、科伦集团、康弘集团、科创集团、恩威集团、国嘉集团、新绿色药业等一批成长迅速、自主知识产权中药产品贮备充足、具备较强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的扶持。
加大对中药流通企业的培育力度。重点扶持科伦医贸、科创医药、德仁堂等医药商业企业。注重培育本地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重点打造以成都中药材天地网为代表的平台企业,将其培育为中药材信息、交易、仓储、流通标准、期货研发原料中心。
到2015年,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1家,100亿元的1-2家,50亿元的3-5家,10亿元的8-10家,1亿元的80家以上。形成1个年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的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
(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工程。
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结合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开展全省中药材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建立资源信息库,实现中药资源信息现代化;建立珍稀、濒危中药材基因库1-2个;建立川产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3-4个;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中药材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6-10个,基地内重点保护药用动植物品种达到100种,大宗药材达到500种。
开展川产道地药材良种选育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运用。完成8-10个道地药材的优良品种选育,2-5个野生濒危药材的种子种苗选育,建立5-8个道地药材优质种苗繁育基地。新建立15-20个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构建试验、示范、辐射推广相结合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推广体系。推广应用道地中药材溯源系统,完善中药材质量保证体系。到2015年,新增半夏、郁金等川产道地中药材gap种植基地15-20个,全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野生抚育及示范推广基地达500万亩,中药材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建立现代中药农业示范区。支持8-10个道地药材主产县(市、区),以“三园四中心”(中药材良种繁育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综合利用示范园、信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电子商务交易中心、仓储交割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推动基地建设规范化、生产过程标准化、产品质量优质化、交易方式现代化,全面提升药材的质量安全和市场化水平,推动全省中药材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
(五)市(州)县(市、区)基地示范工程。选择中医药技术、人才、企业比较密集,中药产业整体发展较好的市(州)、县(市、区),示范性建设5-8个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选择在中药产业某一领域发展特色较为突出的市(州)、县(市、区),示范性建设15-20个省级中药现代化特色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加强引导和扶持,推动示范基地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结合,实现当地中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发挥对全省其他地区中药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六)中医药服务与健康工程。
提高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水平。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开展中医药防治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艾滋病、肝炎、结核病等重大疾病和优势病种的研究。到2015年,完成对20个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诊疗方案的系统评价和临床验证研究。加强中医药“治未病”研究,建立一批“治未病”科研基地,分类研究中医药“治未病”的理论方法,探索建立并优化以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方案,形成可推广的成熟模式。
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推进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条件合适的传统旅游景区、旅游线路中开发中医药健康养生产品,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精品线路,开发满足游客需求的中医药旅游商品、旅游餐饮,建设一批中医药养生中心和健康疗养基地,逐步建成世界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
发展中医药物流配送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广应用物联网等技术,建立立足四川、辐射全国的中药营销体系和网络,建设大市场、形成大物流,促进成都形成西南中药物流中心。积极开展中药自动化煎煮和配送服务,加快发展局域性传统中药物流配送等服务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资源集成,加大产业推进工作力度。
一是继续加强部省共建。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基地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基地建设和中药产业发展重大工作。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对确定的重点企业、重点平台、重大项目给予共同支持。
三是建立“省-市(州)-县(市、区)联动机制”。重点地区要成立中药基地建设办公室,加快推进基地建设和中药产业发展。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企业和大品种培育等方面,实现省、市(州)、县(市、区)上下互动,共同推进。
(二)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技术创新。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省级财政资金加大对中医药现代化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鼓励市(州)、县(市、区)加大对中医药现代化的投入。
二是加强科技金融服务。通过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等,对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企业给予风险补助项目、投资保障项目、贷款担保项目、贷款贴息项目等支持,引导各类金融资本投入中药产业发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企业积极争取科技银行支持,通过新药证书、专利等知识产权抵押贷款。
三是拓展融资渠道。鼓励中医药企业通过上市、争取风险资金、转换经营机制、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吸引资金投入,做大做强。
(三)强化政策措施,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开辟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绿色通道”。在科研项目申报、企业开办、专利申请、新药报批、药品定价、医保目录制定及gmp、gap、glp认证等方面强化服务和引导。
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创新药物及相关产品科技成果转化、道地中药材大品种培育及系统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专项,加强对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
三是鼓励使用中医药产品和服务。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饮片纳入报销范围。对符合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的川产中药自主创新产品、具有独特疗效的院内制剂,按照我省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纳入医保目录。鼓励公立医疗机构采购列入目录的中医药产品。
(四)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积极拓展市场。
一是搭建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大平台。继续办好“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内相关省市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一批有实力的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植物药、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中成药出口。指导企业加强药材出口基地建设,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基地备案。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四川,提高我省中药产业的总体实力。
三是推广中医药文化和医疗技术。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在境外开展中医药教育和医疗活动,吸引海外人员到我省学习中医药技术,推广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逐步走向世界。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中药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把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到企业及科研机构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全过程。
二是引导和鼓励中药企事业单位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及时采取专利、商标、地理标志、著作权、植物品种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为我省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实智力保障。
一是大力培养传承型和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加速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研究型人才培养,造就中医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二是加强中药产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培养,鼓励企业完善人才引进和技术培训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引进利用国(境)外人才和智力。
三是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高端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跨学科人才和海内外人才,建设一支多学科、跨领域、产学研、海内外结合的人才队伍。
附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任务分工表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二日
附件: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任务分工表
发布文号: 川办函[2011]134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要点(2011-2015)》已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要点(2011-2015)
为深入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建设,促进我省中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变中药资源大省为中药产品大省、产业大省,壮大现代中药产业,按照国家和四川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根据我省“两个加快”的战略部署,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中药农业、提升中药工业、壮大中药商业、优化中医药服务业,培育大企业、大品种,创立川产中药品牌,促进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变,打造中药千亿产业,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促进四川中药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建设原则。
1.创新引领。集成科技资源,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突出技术和产品创新,使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中药产业做大做强。
2.企业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在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医药服务业中的主体作用,加快现代中药产业发展。
3.品牌带动。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川产道地药材大品种、中成药及相关产品大品种、中药大企业,以品牌带动中药产业快速发展。
4.医药互动。坚持中医中药并重,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互动,协调发展。
5.可持续发展。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保护性开发和合理利用中药资源,确保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省中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实现利税200亿元,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5%以上。
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1家,100亿元的1-2家,50亿元的3-5家,10亿元的8-10家,1亿元的80家以上。打造1个年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的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
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中成药大品种5-8个,过5亿元的8-10个,过亿元的30-40个;力争2-3个中成药品种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培育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的中药材大品种2-3个。
建成6个具有国际水平的区域中药公共服务平台、5个中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10个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工程)实验室。
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新药30个,中药相关产品50个;完成30个已上市大品种的二次开发。
三、重点任务
(一)科技创新工程。
1.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我省中药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和产业链重点环节,重点加强现有中医药科技资源集成,创新机制,打造一批中医药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结合国家成都生物医药孵化基地和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大平台建设,围绕中药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分析检测、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销售、信息服务、综合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国内领先、优势明显的中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中药饮片炮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个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工程)实验室。
2.创新联盟建设。推动我省中药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深入联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中药产业发展和企业做大做强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提升我省中药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到2015年,建成中药材大品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药饮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药国际化联盟、中药材电子商务联盟等5个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3.中药新药创制。立足我省中医药资源和医疗优势,充分挖掘经方验方、医院制剂、现代组分配伍新药等资源,研发针对重大疾病、疑难疾病、常见病或多发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药。到2015年,开发糖降肾康颗粒、然降多吉胶囊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新药(含民族药)30个。
4.中药相关产品开发。以川产道地药材或大宗药材为主要原料,开展饮片、提取物、配方颗粒、保健品、食品、美容护肤品和农用、兽用等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延长中药产业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5年,开发贝母润喉糖、苦参碱杀虫剂等具有竞争力的中药相关产品50个。
5.关键技术研发。加快中药研发关键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开展创新药物发现、川产道地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分离、中药新制剂、中药质量控制、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等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到2015年,力争突破中药生产质量在线监控技术、中药新型饮片生产技术、毒性饮片炮制加工技术等20项关键共性技术,较大幅度地提升我省中药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二)大品种培育工程。
1.中药材大品种培育。以培育大品种为目标,精选川贝母、川附子、丹参、川芎、川麦冬、川郁金(姜黄)、川白芷等资源优势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的知名川产道地中药材,按照“大中药、全产业链”的模式,加强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在中药饮片、提取物、配方颗粒、中药新药、食品、保健品、日化品、兽用产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开发,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做通产业链,打造川产道地药材大品种。其中重点打造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的大品种2-3个,培育大品种3-5个。
2.中成药大品种培育。
加强现有中成药品种的二次开发。选择已有一定市场规模,疗效确切、特色明显、增长潜力大的中成药大品种,围绕质量标准和疗效提升等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升竞争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优先支持康复新液、地奥心血康胶囊、洁尔阴洗液、松龄血脉康等30个中成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
加速中药新药和相关产品的成果转化。重点支持地黄叶总苷胶囊、银杏内酯注射液等20个已获批准或即将获得批准的中药新药、中药相关产品的成果转化。
加强中药品种国际化示范研究。重点支持地奥心血康胶囊、三七通舒胶囊、糖脉康颗粒等3-5个中成药品种的国际注册研究,力争2-3个品种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
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中成药大品种5-8个,过5亿元的8-10个,过亿元的30-40个。
(三)大企业培育工程。
加大对中药工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培育形成一批跨地区、跨省(市)经营,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重点加强对地奥集团、科伦集团、康弘集团、科创集团、恩威集团、国嘉集团、新绿色药业等一批成长迅速、自主知识产权中药产品贮备充足、具备较强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的扶持。
加大对中药流通企业的培育力度。重点扶持科伦医贸、科创医药、德仁堂等医药商业企业。注重培育本地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重点打造以成都中药材天地网为代表的平台企业,将其培育为中药材信息、交易、仓储、流通标准、期货研发原料中心。
到2015年,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1家,100亿元的1-2家,50亿元的3-5家,10亿元的8-10家,1亿元的80家以上。形成1个年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的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
(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工程。
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结合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开展全省中药材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建立资源信息库,实现中药资源信息现代化;建立珍稀、濒危中药材基因库1-2个;建立川产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3-4个;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中药材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6-10个,基地内重点保护药用动植物品种达到100种,大宗药材达到500种。
开展川产道地药材良种选育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运用。完成8-10个道地药材的优良品种选育,2-5个野生濒危药材的种子种苗选育,建立5-8个道地药材优质种苗繁育基地。新建立15-20个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构建试验、示范、辐射推广相结合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推广体系。推广应用道地中药材溯源系统,完善中药材质量保证体系。到2015年,新增半夏、郁金等川产道地中药材gap种植基地15-20个,全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野生抚育及示范推广基地达500万亩,中药材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建立现代中药农业示范区。支持8-10个道地药材主产县(市、区),以“三园四中心”(中药材良种繁育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综合利用示范园、信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电子商务交易中心、仓储交割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推动基地建设规范化、生产过程标准化、产品质量优质化、交易方式现代化,全面提升药材的质量安全和市场化水平,推动全省中药材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
(五)市(州)县(市、区)基地示范工程。选择中医药技术、人才、企业比较密集,中药产业整体发展较好的市(州)、县(市、区),示范性建设5-8个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选择在中药产业某一领域发展特色较为突出的市(州)、县(市、区),示范性建设15-20个省级中药现代化特色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加强引导和扶持,推动示范基地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结合,实现当地中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发挥对全省其他地区中药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六)中医药服务与健康工程。
提高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水平。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开展中医药防治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艾滋病、肝炎、结核病等重大疾病和优势病种的研究。到2015年,完成对20个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诊疗方案的系统评价和临床验证研究。加强中医药“治未病”研究,建立一批“治未病”科研基地,分类研究中医药“治未病”的理论方法,探索建立并优化以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方案,形成可推广的成熟模式。
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推进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条件合适的传统旅游景区、旅游线路中开发中医药健康养生产品,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精品线路,开发满足游客需求的中医药旅游商品、旅游餐饮,建设一批中医药养生中心和健康疗养基地,逐步建成世界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
发展中医药物流配送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广应用物联网等技术,建立立足四川、辐射全国的中药营销体系和网络,建设大市场、形成大物流,促进成都形成西南中药物流中心。积极开展中药自动化煎煮和配送服务,加快发展局域性传统中药物流配送等服务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资源集成,加大产业推进工作力度。
一是继续加强部省共建。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基地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基地建设和中药产业发展重大工作。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对确定的重点企业、重点平台、重大项目给予共同支持。
三是建立“省-市(州)-县(市、区)联动机制”。重点地区要成立中药基地建设办公室,加快推进基地建设和中药产业发展。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企业和大品种培育等方面,实现省、市(州)、县(市、区)上下互动,共同推进。
(二)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技术创新。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省级财政资金加大对中医药现代化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鼓励市(州)、县(市、区)加大对中医药现代化的投入。
二是加强科技金融服务。通过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等,对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企业给予风险补助项目、投资保障项目、贷款担保项目、贷款贴息项目等支持,引导各类金融资本投入中药产业发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企业积极争取科技银行支持,通过新药证书、专利等知识产权抵押贷款。
三是拓展融资渠道。鼓励中医药企业通过上市、争取风险资金、转换经营机制、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吸引资金投入,做大做强。
(三)强化政策措施,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开辟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绿色通道”。在科研项目申报、企业开办、专利申请、新药报批、药品定价、医保目录制定及gmp、gap、glp认证等方面强化服务和引导。
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创新药物及相关产品科技成果转化、道地中药材大品种培育及系统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专项,加强对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
三是鼓励使用中医药产品和服务。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饮片纳入报销范围。对符合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的川产中药自主创新产品、具有独特疗效的院内制剂,按照我省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纳入医保目录。鼓励公立医疗机构采购列入目录的中医药产品。
(四)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积极拓展市场。
一是搭建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大平台。继续办好“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内相关省市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一批有实力的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植物药、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中成药出口。指导企业加强药材出口基地建设,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基地备案。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四川,提高我省中药产业的总体实力。
三是推广中医药文化和医疗技术。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在境外开展中医药教育和医疗活动,吸引海外人员到我省学习中医药技术,推广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逐步走向世界。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中药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把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到企业及科研机构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全过程。
二是引导和鼓励中药企事业单位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及时采取专利、商标、地理标志、著作权、植物品种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为我省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实智力保障。
一是大力培养传承型和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加速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研究型人才培养,造就中医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二是加强中药产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培养,鼓励企业完善人才引进和技术培训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引进利用国(境)外人才和智力。
三是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高端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跨学科人才和海内外人才,建设一支多学科、跨领域、产学研、海内外结合的人才队伍。
附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任务分工表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二日
附件: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任务分工表
任务分工 | 牵头单位 | 参加单位 |
(一)科技创新工程 | ||
1.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我省中药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和产业链重点环节,重点加强现有中医药科技资源集成,创新机制,打造一批中医药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 | 科技厅 | 省发展改革委、省中医药管理局 |
2.创新联盟建设:推动我省中药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深入联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中药产业发展和企业做大做强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提升我省中药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 科技厅 |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农业厅、商务厅、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
3.中药新药创制:立足我省中医药资源和医疗优势,充分挖掘经方验方、医院制剂、现代组分配伍新药等资源,研发针对重大疾病、疑难疾病、常见病或多发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药。 | 科技厅 | 省知识产权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
4.中药相关产品开发:以川产道地药材或大宗药材为主要原料,开展饮片、提取物、配方颗粒、保健品、食品、美容护肤品及农用、兽用等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延长中药产业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 科技厅 | 农业厅、卫生厅、省畜牧食品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
5.关键技术研发:加快中药研发关键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开展创新药物发现、川产道地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分离、中药新制剂、中药质量控制、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等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 科技厅 |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农业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
(二)大品种培育工程 | ||
1.中药材大品种:以培育大品种为目标,精选川附子、川白芷、川贝母、丹参等资源优势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的知名川产道地中药材,按照“大中药、全产业链”的模式,加强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在中药饮片、提取物、配方颗粒、中药新药、中药相关产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开发,打造川产道地药材大品种。 | 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 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厅、林业厅、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
2.中成药大品种培育:选择已有一定市场规模,疗效确切、特色明显、增长潜力大的中成药大品种,围绕质量标准和疗效提升等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升竞争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强中药新药相关产品的成果转化,加强中药品种国际化示范研究。 | 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 省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
(三)大企业培育工程 | ||
1.加大对中药工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培育形成一批跨地区、跨省市经营,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 |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 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
2.加大对中药流通企业的培育力度:重点扶持科伦医贸、科创医药、德仁堂等重点医药商业企业,注重培育本地中药电子商务平台。 |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商务厅 | 科技厅、农业厅、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
(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工程 | ||
1.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开展全省中药资源普查。建立珍稀濒危中药材基因信息库、原生境保护基地;建立川产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中药材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开展川产道地药材良种选育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运用。 | 省中医药管理局 | 科技厅、农业厅、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
2.建立现代中药农业示范区:以“三园四中心”(中药材良种繁育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综合利用示范园、信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电子商务交易中心、仓储交割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推动基地建设规范化、生产过程标准化、产品质量优质化、交易方式现代化,全面提升药材的质量安全和市场化水平,推动全省中药材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 | 农业厅、商务厅 |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林业厅、省中医药管理局 |
(五)市(州)县(市、区)基地示范工程 | ||
选择中医药技术、人才和企业比较密集,中药产业整体发展较好的市(州)、县(市、区),示范性建设5-8个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在中药产业某一领域特色较为突出的市(州)、县(市、区),示范性建设15-20个省级中药现代化特色科技示范基地。 | 科技厅 |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农业厅、林业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
(六)中医药服务与健康工程 | ||
1.加快建立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立一批“治未病”科研基地。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优势病种,如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慢性肾病等疾病的研究。 | 省中医药管理局 | 科技厅、卫生厅 |
2.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规划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线路,建设一批中医药养生中心和健康疗养基地,逐步建成世界中医药文化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 | 省中医药管理局 |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旅游局 |
3.发展中医药物流配送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广应用物联网等技术,建立立足四川、辐射全国的中药营销体系和网络,建设大市场、形成大物流,促进成都形成西南中药物流中心。加快发展局域性传统中药物流配送等服务业。 | 商务厅 |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商务厅、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