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00多年的历史里 古人为何一天只吃两顿饭原因是这样

2020年07月15日01:53:50
APP永久免费入口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

一日两餐时,人们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过飨食,便意味着一日时间的流逝。而今天人们常用“一日三餐”之词来表示对时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时者的感慨。

在3000多年的历史里,古人一天只吃两顿饭?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三餐是大家都必须经历的。但其实一日三餐的这个生活习惯历史并不长,最多不过100多年的历史。直到清朝晚期,才开始形成一日三餐。在此之前,中国人一直是一日两餐。那么,为何会出现一日两餐的情况,又为何会延续3000多年的历史?

吃饭的习惯也是慢慢演变而来的,起初人们是什么时候饿就什么时候吃饭,并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但是到了商朝的中前期,定时吃饭的模式就逐步形成了。当时的模式是一日两餐,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清朝才结束。当时早饭被称为朝食,也就是太阳出来以后该吃饭的意思。晚饭被称为飱食,这是该吃饭休息的意思。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在自己的《集注》中说:“朝曰饔,夕曰飱。”说明直到南宋时期,人们仍然延续着一日两餐的习惯。当然,随着生活质量的上升还出现了夜宵和小吃,尤其是在宋朝。由于没有了宵禁,人们在晚上还可以逛街。吃宵夜的人相当多,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一天两顿饭了。

在中国古代,没有早中晚三餐,只有朝食和哺食,也就是一早一晚的意思。古人的作息时间与我们现在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古代的夜生活几乎没有,古人们基本上晚上七八点就开始休想了,换句话说,基本上天黑就睡觉。既然睡的早,那起床时间自然也早。古人们基本上在六点之前就已经起床了,皇帝上朝就是这个时间,大臣们五点就要从被窝里爬起来。早饭的时间大概是上午9点多的样子,太阳到达天空东南角的位置时开始吃饭,也就是9点多。请注意,吃完饭以后,是没有现在的午饭的(一定要吃饱)。晚饭的时间大约在下午4至5点之间,吃完这顿饭以后,古人们基本上就要准备睡觉了。当时没有什么夜生活,朝廷推行宵禁政策,随便在大街上晃悠被抓住可不得了。

其实一日两餐的习惯和中国的生活模式有关系,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讲究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国家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都是按照这样的模式生活的,他们在日出以后做饭、劳动,太阳落山以后,回家吃饭休息。这样男耕女织的模式非常稳定,一直到清朝后期仍没有被打破。顺便说一句,古人睡觉的时间很早,通常七点多就已经躺下休息了。所以说在这一时期,一日两餐的模式一直延续着。早饭和晚饭的时间大概在早上8点和下午6点,当然了,对于那些从事繁重劳动的人们来说,带上一点干粮补充体力也是必须的。总而言之,在农耕文明社会未遭到破坏之前,人们大体上保持了一日两餐的传统。

顺便说一句,在古代是没有午睡的习惯的。孔子的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气得孔老夫子大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由此可见,在古人看来,白天就是好好干活的。天一黑就要开始休息,这是当时的规则。这种情况在宋朝发生了彻底变化,宋朝的经济十分繁荣,百姓们的夜生活逐步丰富起来。宋朝取消了宵禁政策,百姓们可以出来逛夜市。大街上卖小吃的很多,就是从宋朝开始,百姓们出现了吃夜宵的习惯。宋朝南迁以后,南方人继续保留吃夜宵的传统,北方人则基本上没有这个习惯。在这一时期,虽然人们的正餐还是两顿,但是大部分人都会在晚上吃夜宵。宋朝皇帝在晚上喜欢喝羊肉汤,这个习惯还普及到了民间。

其实清朝接受一日三餐也是实际需要,首先是近代化的开始,人们的劳动时间大大增加。之前一天两顿饭的模式,已经不足以保证人们劳动时补充体力。此外,夜生活逐步丰富起来,人们不再是吃饱就睡。就这样,在清朝晚期逐步形成了一日三餐。当然,并不是完全普及,有文人写游记时,发现西南、西北地区的百姓还是一日两餐。在当下这个社会,人们早就习惯了一日三餐。有的人还喜欢晚上出来吃掉宵夜,算是第四顿饭。当然,现在也有部分人选择一日两餐。有的人是为了减肥,所以不愿意吃。还有就是山中修行的道士们,不得不说,道友们至今还延续着一日两餐的习惯,尤其是全真。

中国人一日三餐的情况是从近代才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陆续进入中国,自然也包括一日三餐的习惯。在20世纪早期,一日三餐的习惯逐步普及,至今大约100年左右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