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情缘阅读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蜀汉缺粮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很多《三国演义》的爱好者,都会对书中的几次大战深有感触。比如说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等,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页。
而在三国时期的很多战斗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比如官渡之战,诸葛亮几次北伐,战争的转折点,都是围绕着两个字:粮食。
一些细心的爱好者更是不难发现,三国时期的战争,很多时候,大家都是缺粮的,粮食的多少,足以决定战争的胜负走向。
反倒是在三国几百年之前的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动辄几十万军队厮杀,却好像并未出现过太过严重的缺粮现象。而在三国时期,历史又往前前进了几百年,粮食问题反倒更加突出了。几万军队的战斗,粮食往往就成了大问题。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制度问题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奇怪的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制度。
战国时期,诸侯国实行的是全民义务兵制。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全民皆兵,又全民皆非兵。战国时期的士兵,绝大多数在平常非战时期间,都只是农民,或者其他普通职业。
而战国结束后,随着历史进入秦汉时期,中原基本上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所以只需要保持一部分常备兵,其他普通人并不需要服兵役,只需服劳役。而战国时期,兵役和劳役是没有确切分别的。
当历史延续到三国时期后,这种军事制度仍是保留了下来,也既士兵和普通人分开。
正是这种制度,导致了粮食问题的出现。
在战国时期,士兵们的吃饭问题,很多时候是由士兵自己来解决的。而在秦汉之后,随着专业军队的出现,却需要建立专门的后勤保障部门。士兵们不需要再考虑吃饭问题,只需要考虑如何打仗,战斗力自然是上去了。可是后勤问题,就成了一个单独的问题而出现了。
2.战国时期人口更多
虽然从历史上来看,三国时期比战国时期晚了几百年。但在人口上,三国时期其实要比战国时期少很多很多。
有学者曾经专门考证过,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成熟,生产力大大提高,战国中期人口达到了一个峰值,绝对超过三千万人。
而三国时期,经过东汉末年的长时间混乱,中原人口早已经持续降低了很多年,已经不足战国时期的一半。
人口的减少,自然同时也会让粮食总量减少,那么专门打仗不事生产的军队,自然也就会面对缺粮的局面了。
另外,三国时期,军粮问题最严重的,其实只是蜀汉一家。反观东吴和曹魏两家,粮食问题则没有那么明显。这其中的关键,仍是人口问题。三国当中,蜀汉国力最弱,人口也最少。这一点,在后世王隐在《蜀书》中,曾对蜀汉投降时的人口有明确记载:
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不足百万人口,去供养近十五万的官吏和士兵,相当于每五个人就需要养一个士兵或者官吏。
这种情况下,不缺粮才怪呢!
3.古代运粮极为困难
从战国时期到三国时期,虽然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可是在生产力方面,却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
在运输方面,效率更是低的吓人。要想远距离运输粮食,就只能靠人力和畜力。
这是问题的关键,是最重要的一点。
人力和畜力运输粮食,效率低下不说,本身也需要消耗粮食。事实上,这个问题即便到了清朝中叶,都没有得到解决。比如说明朝的时候,如果想从粮食比较多的江浙地区,把粮食调到北边宣府大同一带。每运输一斤粮食,至少要消耗五斤粮食以上!
这还是走比较平坦的官道。像当时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运粮需要走最难走的蜀道,那消耗肯定就更大了。
反倒是战国时期,当时几个诸侯国的国土面积,其实都没有那么大。最远的运粮距离,也不超过五百里。这样的情况下,运粮难度要比三国时期长距离运粮,容易太多了。
在古代,其实还有一种比较方便的运粮方式,那就是水运。用船去运输粮食,绝对要比人力和畜力的效率高太多。
但问题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地理位置,注定是用不了这种法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