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报告

2021年01月05日06:04:06
APP永久免费入口

文化,特别是群众性文化的普及,能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最有效地形成发展的统一战线和合力。娄底,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有没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回答是肯定的!不仅如此,娄底的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牌子,例如双峰的国藩文化、湘军文化;涟源的药王文化、古镇文化、古村落文化;新化和冷水江的蚩尤文化、梅山文化;新化的紫鹊界梯田文化等等。但众多的文化旗号使域内文化因子呈现既碰撞冲突又各自为政的局面,这种局面不利于区域文化共同体的形成。鉴于此,确认娄底的主题文化,采取有效的措施传承、保护和利用,不仅是一件利在当代的大事,更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在五天的访谈与调查中,我对娄底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得到许多收获和心得。说起传承问题,就不得不说说娄底的历史了。我们对孕育娄底地域文化的地方历史和社会发展史,缺乏认真的梳理,反而是自我解嘲似地认为:娄底是一片新建行政区域,没有历史。而实际上,娄底这片土地,在北宋以前,一直是一个统一的民族自治区域。早在30XX年前的商末周初,它就是“大禾女国”的核心区域;22XX年前的西汉初,娄底全境隶属“连道”,是“长沙王国”所辖的一个因出产铅锡矿而闻名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县级建制一直延续到晋代,因当时政局动荡,官方鞭长莫及才自然消失。此后土著居民传统的氏族联盟,自我管理,自然发育,到唐宋时代,才重新以“梅山峒蛮”的族称出现在官方视线中。北宋中叶“王安石变法”期间,距今正好940年的公元1073年,这支先民联合体因仰慕汉族先进文化,主动归化于中央封建政权。当时由潭州(今长沙市)派员,将登记注册的1万4千多户中的8千户安置于中、北部,分设两县统辖,其余6千多户分别补充给周边的益阳、宁乡、湘乡、衡山、邵阳各县。中、北部的两县,即安化和新化,实际地域远大于今天的娄底全境。由于朝廷采取的是“分而治之”政策,娄底地域上的原住民,才开始分属于不同的州、县行政区:当时的安化县城,在今天的涟源市七星镇,归属于潭州管辖;新化县城,在今天的新化县白溪镇何家山,归属于邵州(今邵阳市)管辖(这段历史,原冷水江市文联主席李新吾等所著《梅山蚩尤--南楚根脉,湖湘精魂》一书有详尽的描述,可供参阅)。我们1979年组建的涟源地区,行政区域只包含了北宋的新化、安化两县的部分区域,如从原新化划出的隆回和新邵,仅新邵曾短期隶属涟源(娄底)地区,现仍属邵阳市;原安化县域,则是元代以后划归湘乡的东部地区,即今天的涟源、娄星和双峰全境隶属于我市,其西部所余的今安化、桃江两县,隶属于益阳市。由于梅山峒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今冷水江市的岩口、铎山、毛易、金竹山一带,所以,今天的娄底地域,即宋代梅山峒的核心区。

而梅山,是一个兼有地域与文化双重内涵的名词。娄底是梅山地域的主版块,梅山大地千百年来伴生、传承和不断发展的文化涵盖了娄底全部。“梅山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独特性、传承性、辐射性和开放性文化特征,早已放眼“天下”,走向“天下”,是“天下”人的梅山,亦称为“天下梅山”。“富厚”,就是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同等雄厚。在《战国策.秦策一》中就说到“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湘中侯府富厚堂之名的“富厚”就是此意,其源于《汉书》功臣表中关于列侯记 ‘富厚如之’之语。娄底的“富厚”, 不仅有“世界锑都”、“百里煤海”和“有色金属之乡”等美誉的支撑,更有“天下梅山”文化因子的引领。正因为有了梅山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和穿透力,才有了娄底外在的大气、大度和内在的深沉、厚重,才成就了430万娄底人共有的文化底蕴。

一、梅山文化的独特性,承载着“富厚娄底”的“血性”。

梅山文化是以蚩尤为传承关系的远古文化。蚩尤被认为是桀骜不驯的南方人,是强大的九黎部族的首领称号,是中国原始手工业之祖,是古代刑法的创始人,是中国的战神。也曾被异物化,甚至妖魔化,在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训.用兵》中有“蚩尤,庶人之贪者,及利无义,不顾厥身,以丧厥身。”但不论历史上的哪种记载,他们都是以自身的社会等级和伦理观念来审视和删改历史传说,把蚩尤为部族生存而取代失败的盟主、与他族争夺空间的冲突行为,视为贪欲暴虐和犯上作乱,但后世统治者,在打仗之前,总还是会想起要请“兵主”蚩尤保佑,不得不宰头牛予以祭祀。从秦汉时期的“连道”,到汉代时期南蛮与中原政权的对抗,及至南北纷争时期南蛮势力的发展壮大到宋神宗开梅山,梅山文化的源头是蚩尤文化,其历史脉络十分清晰。也正因为“蚩尤文化”的历史馈赠,成就了“富厚娄底”的典型个性——“血性”。

梅山文化,作为一种源头文化、世界性文化、原生态文化,其内涵表现为以蚩尤为传承关系的远古文化、以瑶族文化为核心的南蛮民族民间文化、以梅山傩为特点的湘中民俗文化;娄底人特有的桀骜不驯、心忧天下、勇于担当、屡为人先和坚韧、顽强、忠烈、重诺守信并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就是梅山文化独特性的外在表现,是“富厚娄底”“血性”特征的鲜明标记。有人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广东人革命,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湖南人“流血不怕死”的精神,那是因为秉承了梅山文化的精髓,所以才有了陈天华、蔡和森、罗盛教等大批志士仁人的前赴后继,才有了我们今天娄底人的自信、自强、坚忍和血性。梅山文化已成为娄底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梅山文化的传承性,培育着“富厚娄底”的“知性”。

“富厚娄底”坐拥千百年来传承的优秀文化因子,已将“血性”的文化个性融入骨子里,融入了灵魂深处。同时,也在“血性”文化的不断反思、反省中加入了“理性”的文化元素,培育、并逐渐形成着“富厚娄底”的“知性”特征。

“知性”是指内在的文化涵养自然生发出的外在气质,简单说就是让人拿眼睛一看就觉得此人有文化有内涵的气质。“富厚娄底”的“知性”,是“敢为人先的开拓进取”。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演绎了“血性”文化的传奇,同时,曾国藩作为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他指导创办了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兵工厂、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设立了江南制造局……曾国藩也成为了“富厚娄底”不断开拓创新的写照。“富厚娄底”的“知性”,是“忧国爱民的责任担当”。深受梅山文化熏陶的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认为“国家之责大于企业之利,相对于推动整个资本市场改革的进步而言,企业自身利益的得失微不足道”。“富厚娄底”的“知性”,还是“勤奋务实的执着实干”。出生于娄底的香港著名商人余彭年,从两手空空的建筑工,在香港人生地疏、语言不通的艰难环境中,凭借勤奋拼搏的干劲,最终成为了五星级酒店董事长和著名慈善家。

“富厚娄底”的这些“知性”特征,从“血性”演绎而来,是对“血性”的发展与完善。蚩尤本与炎黄并列,号称中华人文三祖,但终归败在黄帝手下,其“血性”还是有很多需要完善、完美的地方。“富厚娄底”的“知性”,就是在不断克服、不断自我突破“血性”的不足中成长,在与时俱进的“理性”思考中形成的气质。今天,“富厚娄底”的“知性”已具有了在“桀傲不驯”中融入“合群”的文化因子,“勇于开拓”中收敛“蛮干”而加入了“深思熟虑”,既能“出奇制胜”又能“长远谋划”,既能“打好区域游击战”也能“打好大范围的军团协同作战”,既有“刚”也有“柔”,既有“勇”也有“谋”。

梅山文化作为一种源头文化、世界性文化、原生态文化,它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蚩尤为传承关系的远古文化

梅山与蚩尤有关,主要不在于有“蚩尤故里”、“蚩尤屋场”等无从稽考的表物现象,而在有历史文献记载的由蚩尤而九黎,由九黎而三苗,由三苗而南蛮,由南蛮而苗瑶等民族的内在传承关系。早在秦汉时期,就在湘中地区建立“连道”,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大约从汉代起,南蛮的一些分支在今湘西和湘中地区开始了与中原政权的长期对抗。南北纷争时期,南蛮势力得到极大发展,自河南南阳以下,湖北、湖南地区基本上是南蛮势力,当地刺史、郡守等多为南蛮人士。后来势力衰落,到宋神宗开梅山前,梅山成了蚩尤部族长期驻守湘中的前沿阵地,梅山文化的源头是蚩尤文化,其历史脉络十分清晰。

2、以瑶族文化为核心的南蛮民族民间文化

梅山文化在我国大西南乃至整个南蛮地区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瑶族、壮族、苗族、土家族、仫佬族、毛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族群普遍存在梅山信仰。梅山文化的传播最远到达云南的白族,在土家族中传播最快,对瑶族影响最大。宋代开梅山时,梅山的主要族群是瑶族。在瑶族的历史记忆中,梅山被视为祖先居住的祖灵地,在瑶人的宗教观念中,人死后只有回归梅山祖灵地,灵魂与祖先团聚才得安宁。据我省民族学家伍新福等人考证,省境内所谓南蛮各少数民族无不一是九黎、三苗后代,而瑶族是其中的主要分支,故梅山是南蛮各族的联络站,是我国南方各族群的起源生息之地,也是南蛮文化的基石。

3、以梅山傩为特点的湘中民俗文化

傩的起源甚早,详见于先秦各典籍,实际上是一种与基督教的真主、佛教的如来性质相同的中国鬼文化,只不过真主、如来是人们的精神信仰,鬼是人们的一种思想情绪。中国人崇尚感情,崇尚孝道,亲人去世,希望他死而有知,灵魂不散,于是就有了鬼的观念。但想象中的鬼也和人类一样复杂,于是又有了奉鬼、治鬼的傩。傩的形式多样,惟独以梅山祖师为称号的梅山傩,以鬼治鬼,构成傩文化的一大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且通过适当形式演示,可以从根本上破除人们的迷信思想。

4、与梅山有关的文化景点

就人文景点而言,有相传开梅山时起过重要作用的宁乡密云寺,安化有蚩尤故里及与梅山名号有关的梅城,新化有蚩尤屋场,隆回有瑶家村寨,涟源、新化有开梅山时的进军路线遗址,有众多的傩文化景观,涟源有汉代连道古城龙城及与之相关的龙山。自然景观方面,有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建造的紫鹊界梯田,自然形成的奇观梅山龙宫与波月洞,有融文化与自然一体的大熊山,以及因秀丽资江和人工打造的柘溪水库形成的各种自然风光,都是各县特色的旅游景观。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娄底同样有娄底独特的山水和人文。在我的理解中,娄底的山水与人文精神是纹理一致、紧密相连的。其中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融合。比如说娄底的山水,就是星辰之精气与神韵的融合,相传娄底是娄星与氐星交相辉映之地。从人文来讲,娄底作为湖湘文化的一部分,既承袭了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又以铁血意志的梅山文化和儒家思想侵润的耕读文化融入其中,成为历史人文精神的美丽融合。这种融合,更直观一点表达,我认为就是血性与理性的融合。

谈到血性,有人曾经把湖湘人特别是湘中人比作为“普鲁士人”、“斯巴达人”,强悍、无畏、直率、执著。可以追溯到蚩尤时期,在物竞天择、成王败寇的年代,我们的先辈要抗拒自然、抵御外侮,必须具有战天斗地的抗争精神,这种精神无疑充满了原始的血性,同时也种下了坚韧、勤奋、自强的精神种子。如果说,血性精神在有的人看来,带有霸蛮、好斗的“非主流”成分。那么,在注入以曾国藩为代表的耕读思想之后,改良了的血性精神则添加了担当、尚德等理性成分,更加充满着“正能量”。两大精神元素的融合,好比钢琴之黑白两键,太极之阴阳两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和谐流淌在娄底人的血液中,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人文精神孕育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折射人文精神。从三国丞相蒋琬、宋代神童贺德英、元代著名诗人散曲家冯子振,到近代中兴名臣曾国藩、革命英烈蔡和森、陈天华、秋谨、向警予;从以梁稳根为代表的商界巨子,到以谢和平、刘耕陶、刘筠、曾益新、曾苏民、邓起东、张信威等院士为代表的学界精英;从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到新时期的优秀人民公仆周晏夫、“最美校长”杨建一、平民英雄邓锦杰,等等,都是娄底精神的突出代表。他们既是娄底精神的传递者,又是娄底精神的诠释者。

我认为我们应当有娄底精神的自信,并且要把这种精神自信转化为精神自觉和自强,进一步形成娄底精神的巨大磁场,为建设幸福娄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不管你是生长、扎根在娄底的,还是来娄底工作、生活和创业的,都是娄底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都是娄底的主人,都应融入到娄底精神中来,与娄底的发展同舟共济、荣辱与共。树干再高,枝叶再茂盛,也忘不了对根的深情。只有凝聚精神,增进包容,付诸行动,娄底的发展才会有希望,娄底的“幸福梦”才会指日可待。我觉得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将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学员的教学实习展示,挖掘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精髓,找到创意开发突破点,以为文化创意产业为抓手,实现非遗资源的良性开发。建立一个内容完整、永不损毁的数字文化遗产资产库,并以其为基础数据素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灵活开发各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视觉形象素材、动漫形象、文化元素等,通过版权授权、展览展示、联合开发、教育培训等方式实现产业化运作,目标是建立中国最大、最权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内容数据库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觉得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经之途。对文化创意产业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其提供十分丰富和绚烂的文化资源平台,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了内容和原材料的基础保证,使“内容为王”的口号可以继续叫得更加响亮。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提供强大的工具和方法,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独有的创意和展现形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保护、传承和展示的巨大空间。借助文化创意产业,很多文化形式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文化需求结合,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到更加适合的保护与传承模式。同时,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客观上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人才,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关注,获得更多非遗文化爱好者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可以通过相互借势、相互渗透、互为支持而获得双方的发展和共赢,两性的互动将同时为二者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不可小觑的推动力。

在生活中中,每个人不仅要具备自身所要具备的素质,而且应该主动的去了解每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了解才能懂得怎样去保护,怎样去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的一些物品,比如,地方特产萝卜干、素火腿、大麻糕等等食品可以被呈现在市区的一些饭店内,能让所有来往的人品尝到,这也不失为一种宣传的好办法。再者,部分艺术品也可以拿到市中心给人们展览,让市民们都能欣赏到,多多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再就是大力进行口头宣传,多制作一些海报,向人们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色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