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支教中,我主要负责教学生乒乓球。经过将近20天的学习,学生对乒乓球这项运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乒乓球的打法、简单的基本动作、比赛方法以及基本常识。
最重要的是,他们对乒乓球这项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有空就找几个伙伴去操场上打球,不但增强了他们的体质,而且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
一开始受到场地以及器材的限制,三个同学合用了一只球拍,而且程村小学只有一张乒乓球台,部分学生因为没有上台练习的机会失去兴趣而放弃了乒乓球课。后来,我们想到了一个方法,将教室里的桌子每四个拼在一起,将学生上课坐的长板凳横放在搭成的桌子中间,这样就搭成了一个简易的乒乓球桌。对于个子矮的几个学生,我们就直接将长凳摆在地上,教他们半蹲在地上打乒乓球。这样一来,球台多了几张,外加我们又想尽办法多弄了几只乒乓球拍,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一只球拍,每两个学生至少有一个乒乓球,学生们上课兴致也浓了。
由于20天的时间有限,而要将乒乓球打得有模有样,对于这些小学生来说是几乎不可能的。于是,每堂课我一面让他们从最基本的颠球练起,来培养他们的手上感觉,一面教他们乒乓球的基本动作、步伐移动、旋转区别、落点和速度的变化以及比赛中的常用战术,让他们对乒乓球运动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每堂课的最后,我都会组织学生们上台对打,暂且不管他们的动作如何,而是让他们能在球台上互相练起来,并争取多打几个回合。到了支教的后期,我选择了一些接受能力较强、练习得优秀的学生排了一个节目,展示这几天来的学习成果,收到了校长和老师的好评。
对于我来说,这次支教活动是一次特殊的生活经历。虽然我是这次支教活动的一名老师,但我更觉得自己也是一名被教育者。首先,这是我第一次体验真正的农村生活,对农村人民的作息、生活方式、收入来源以及农村的习俗、环境都有了一些了解。其次,这几天的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在程村的生活条件比不上学校,外加经常停水停电,教学资源、硬件设施也比较缺乏,对没有教学经验的我们都是极大的挑战,但我们在这过程中群策群力,努力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环境,最终克服了生活以及教学上的重重困难,坚持到了最后。最重要的是,这次支教活动让我体会到一种大爱精神,作为一名老师,要学会爱学生,才能认真上好每一趟课,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因材施教,在他们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作为一名志愿者,要热爱自己工作,才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担当责任,在团队中起到积极作用;作为一个公民,要做到“泛爱众”,才能将国学的精粹融于实践,做有助于社会安定和谐与进步的事,进而实现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
农村孩子的单纯、善良、热情总是能够打动我们,之前已经有各种展示,这里就不多说。但在这次支教活动中我也发现了农村孩子的几个不足之处,当然,这些观点难免有不严谨的地方以及带有较为主观的色彩,仅供参考。第一,农村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可能因为生活环境相对较为闭塞,课余活动也比较单调,主要是围绕电视展开,当他们发生冲突时不少都是靠肢体语言解决,主动交流表达的意识也比较单薄,且他们与其他人交流时习惯说自己的家乡话,而不是大家都听得懂的普通话。另一个是学习能力较低下,一方面是由于信息的闭塞、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且大多是留守儿童,家里人没有从小注重孩子能力的开发,他们学起东西来比较吃力。另一方面,虽然这些孩子生活在农村,但相对于他们的父辈,物质生活不知要提升几个台阶,他们的父辈那时兄弟姐妹众多,饭都吃不饱,稍微有些力气就要帮家里干力所能及的农活,最热的季节,那种体力强度可不是人人都能承受的,超常的艰苦磨练了体能,也磨练了心智,这可是他们父辈的宝贵财富,但是这种财富这一代的农村孩子已不可能再拥有了,温饱已经解决,谁又舍得让这些孩子吃苦?所以,在学习特长的后期,这些孩子在面对枯燥、艰苦的训练时并不能很好地坚持。
在支教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国家补贴这些孩子每天一盒牛奶,每学期还有一些补助金,很高兴这些孩子能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虽然经济水平发展的不均,教育资源发展的不均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但是慢慢在进步。我们20天的“三下乡”活动,可能对于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只是九牛一毛,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只是杯水车薪,但我们希望我们能播下希望的种子,不仅要带给孩子们知识、快乐,还要用我们大学生所具备的丰富的知识阅历,引领他们学会探求知识的世界,并从思想上引导出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端正他们学习的态度,使他们产生对外部世界的憧憬,产生改变现状的想法。最后,我希望这里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发奋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