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朗读初探

2020年11月05日02:05:11
APP永久免费入口

朗读是集眼、耳、口、心于一体的复杂的心智活动,是阅读教学中最为普遍、最为重要的训练,良好的朗读行为作为学生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不仅仅是一种阅读形式,还是一种能使学生在阅读习惯以及思维习惯上有所突破和发展的行为。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能独立的、自主的进行阅读,形成具有自身优越性的朗读行为,就成为教师课前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与做法。

一、尊重学生朗读行为和体会出的感受,让学生拥有朗读信心和发展空间。

过去,许多教师总是拿自己所认为“好”的朗读方式去框套学生的朗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自我表现,从而影响朗读效果,甚至使学生失去朗读的信心。《课程标准》中阐述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由于学生心理特征、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一,加之生活经历的不同,致使他们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便会有所不同,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应对学生的这一差异给予高度重视。教师不仅在正确指导学生的朗读的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朗读习惯和自身所作出的表现,鼓励学生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朗读,充分肯定其朗读后的感受,使他们拥有朗读的信心,从而使其在朗读行为上拥有拓展的空间。

如:《父亲和鸟》中有这样的句子“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有位老师是这样引领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父亲很爱鸟,他说话的声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生:父亲发现鸟很高兴。

生:父亲很喜欢鸟,因为当时没有风,树叶轻轻动一下,他就知道里面有鸟,说明他很注意观察鸟。

生:父亲能闻到鸟味,我们都闻不到,我也觉得父亲很爱鸟。

师:是啊,就在这样一片幽静、朦胧的树林里,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父亲却能发现鸟的存在。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父亲是多么地爱鸟、了解鸟啊!谁能把这些感受读出来呢?

学生站起来读得很轻,特别是读“嗯”时,还点了点头。

二、注重学生的有情感朗读,在朗读中实现情感体验。

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但是,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上,加以情感,这就使得学生在朗读上有了很大难度。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读后自身的感悟的不同,直接会影响学生朗读时的情感色彩。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切实把握每一个环节不同情感的体现,进一步让学生通过课文进行情感体验之后进行朗读就会有更好的阅读效果。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听着鸟儿快乐的叫声,你们快乐吗?那就快快乐乐地把这几句再读读,看谁能听懂画眉鸟在叫什么?

生1:画眉鸟在说:“欢迎光临,鸟的天堂欢迎小朋友们的到来。”

生2:人类朋友,看到了吗?我们生活得多快乐呀!这里是我们的天堂。

生3:小朋友们,这里是我们的乐园,我们衷心地希望得到大家的保护,让这树更绿,让我的伙伴儿更多,好让更多的人能来做客,谢谢!

师:呵,能听懂鸟语,可真不简单!面对眼前这番美景,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赞叹——

生: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看,这个例子,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领学生填补作者给读者留下的空白,与作者思想沟通,产生情感共鸣,那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赞叹。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挖掘文本潜在的意义,调动自己的思维、生活与知识积累、情感等,创造性地去填充这“空白”。这样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三、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增强朗读兴趣和信心。

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不仅使学生在朗读时产生兴趣,还能使朗读效果从整体到个别的体现出来,更加全面的让学生在朗读中激发兴趣,更有效地得到情感体验。

1、范读。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因而范读便于模仿,更容易让学生深入课文情感境界。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等的范读,直接从他读中掌握字、词、句的含义,抓住朗读时所体现出来的语气,从局部到整体逐渐深入把握课文内容。因而,范读在学生的习得能力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齐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朗读机会,这种形式不仅能让学生读准字音,还能注意停顿,便于集体纠正。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自我纠正,同时加深印象,避免错误。

3、指读。让不同朗读层次的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能互相促进,提高水平。而学生也会在这一形式中将朗读中存在的不足暴露出来,这就有利于教师对其进行指导。

4、分角色读。让学生自主合作,分配角色,读前充分揣摩所扮角色的内心,读出与之相应的语气。这样的形式既使朗读充满情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帮读。由于学生朗读水平不同,许多学生有害怕教师的心理,那就可以让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帮助水平较低的学生,这既能促进个体之间的发展,又能使整体得以提高,更激励了学生加强朗读训练。

6、小组合作读。以四到五人为一个小组,让学生在组内进行朗读,既可以促进组员之间的互动合作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育人”的目的。通过实践,原来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这样的互动活动中变得自尊自爱了,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得到了增强。同时,各小组之间可以开展赛读的形式,这不仅使组员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还使朗读水平较低的学生,不断转变自我,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四、注重朗读评价方式,避免学生在朗读训练中失去信心。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最忌讳使用对学生发展有不利因素的语言,例如“你朗读得不好。” “不行,读得太没有感情了。” 等等。这样的语言不仅有害课堂氛围,还使学生失去朗读的信心,抑制了朗读能力的发展。《课程标准》中这样阐述“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朗读水平不同的学生,采用激励性、情趣化的语言,如“你这里读得真不错。”“你真像电视里的播音员。”“你真了不起,这多难读呀,你读得可真好。”教师只有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评判,才能使学生拥有爱朗读,会朗读,朗读好的能力。

这几点,看似简单,好像很容易做到,但对于小学生来讲,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想做好这几点,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做保证。总而言之,文本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学生的情感熏陶。只有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多向人家学习,取长补短,就一定能掌握许多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方法,从而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