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现状,促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依法开展,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和主任会议的安排,6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五个调研组分别由副主任带队,深入超市、药店、餐饮店、集贸市场、乡(镇、街道)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店等,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及成效
目前,我县现有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2796户,其中,食品生产加工企业74户(其中:已取得生产许可证的24户,小作坊50户),食品流通经营单位 1225户,餐饮服务单位974户,企事业单位职工食堂26个,学校学生食堂131个;药品生产企业2户,药品批发企业1户,药品零售企业78户,医疗机构85家,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经营企业200余户;全县现有食品药品执法人员编制28名,实有专兼职执法人员及工作人员40名,其中:县食药监局22名(局机关15名,旧县街道2名,通泉街道3名,纳章镇2名),各乡(镇、街道)兼职人员18名;行政村信息员73名。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各职能部门及乡(镇、街道)的辛勤努力,全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监管体制逐步完善,监管职能进一步理顺。县政府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调整、理顺、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将质监、工商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移交食药监部门,明确了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农业、卫生等部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和职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和工作机构正逐步完善和规范。在旧县街道、纳章镇和通泉街道设立3个食品药品监管所(分局),在全县10个乡(镇、街道)成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办公室,并明确了负责人及监管工作人员,每个行政村配备了监管信息员,形成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责任体系。
(二)强化领导,齐抓共管。为了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县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县长任主任,分管副县长任副主任、县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县食药监局,全面负责食品安全的组织、协调和应急处置工作。成员单位涉及18个相关部门,分工具体、职责明确。并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召开成员单位会议,全面部署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系统和应急处置预案,每年与各乡(镇、街道)、各部门签订《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职责和权限,并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纳入县政府对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评内容。同时制定出台了相应的考核办法和标准,将责任制和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监管部门和乡(镇、街道),形成了各职能部门、各乡(镇、街道)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提高了全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总体质量和水平。
(三)广泛宣传引导,提升全民安全意识。县食药监局等职能部门采取开展食品药品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培训、3.15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建立“饮食用药科普宣传站”、发布春季食品安全预警公告等措施,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解答群众咨询、媒体宣传、电视公告等方式,加强对全县人民尤其是食品药品生产、流通、经营企业、单位及从业人员的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培训,提升了全民食品药品安全意识。
(四)突出重点,严格执法。为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让老百姓放心消费,各职能部门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案件。一是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对非法使用病死禽肉、地沟油等问题食品和违规行为,多次进行专项整治。二是坚持对食品药品开展质量抽验,对发现的问题产品严格查处。三是加强重大节庆活动期间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检查,保障节庆活动安全顺利进行。四是加强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检查。五是开展“三小”行业专项整治、县域内高速公路沿线餐饮服务整治和农村食品市场等专项整治行动。在药械安全监管方面,开展药械安全专项整治、建立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应急体系、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等工作,切实加大对药品的监管力度,有力地震慑了食品药品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调研报告
为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布署,按照《**县畜牧兽医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们第二组调研组以赵燕平副局长为组长,监督所所长余新平,副所长董立云为成员一行三人从4月11日至4月14日分别深入到曲水乡、康平乡、宝藏乡、整董镇、勐烈镇相关的养殖户、贩运户,进行**县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调研。一、XX年第一季度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XX年3月止,共完成产地检疫:猪7133头,牛699头,禽类11485羽。共完成屠宰检疫:猪5522头,牛629头,禽类5075羽。检出不合格病猪4头,匀作高温处理。饲料兽药检查56户,查处过期药品9种,价值182.5元,均作收缴。未查出农业部(农医发[XX]26号)发布的XX第四期兽药抽检情况通报中的不合格产品总汇表列的兽药。查处过期饲料通邦红118饲料25公斤30袋,红肥宝添加剂20公斤2袋,责令销毁。执法案件办理5起,其中处罚案件3起,罚款2700元,警告2起。对全县的畜禽贩运户进行防赌监督查处37车次,其中:牛6车次(123头),包景洪购进黄牛一车次(28头)。肥猪3车次(39头),禽16车次(5020羽),查处蛋鸡无证一车次(270羽),仔猪12车次(818头)查处检疫证件过期经营仔猪1车(40头),证物不符2车(156头),无证2车(72头),依法作了相应的处罚、隔离观察、补检等措施。
二、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虽然近几年我县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责任事件,但我县畜产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非常有必
要深入排查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扎实整改,确保我县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全县畜牧业健康发展,当前,我县畜产品不安因素还大量存在。
主要问题有:
(一)认识不足,监管不够,执法不严,目前发生的动物卫生违法案件,不能按照法律程序严肃处理。对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没有全方位进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主体不到位,多部门分割执法,各自为政,互相扯皮,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分散和浪费,执法力度不够,不利于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二)屠宰场建设不规范。现有的全县唯一的一个屠宰场,存在消毒、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健全;屠宰场规规章制度陈旧,卫生条件不达标,污水污物等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全;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卫生意识差,人员做不到持证上岗;长途运输的生猪未能按规定休息即屠宰,由此可能出现白肌肉;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工作开展不平衡,除生猪外,大牲畜交易市场不健全,每天有9头(仅城区)左右的牛在城区周边进行屠宰,未经宰前检疫就上市交易,存在的风险极大;禽类的定点屠宰、加工、集中检疫工作基本没有开展,私屠乱宰时有发生,肉品质量安全问题诸多。
(三)兽药饲料经营单位不规范。对56户兽药饲料经营户进行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经营户对食品质量安全不够,购销记录不规范。规章制度和禁用药物名单未上墙,仓储设施不健全,卫生条件差。
(四)畜产品经营市场不规范。经营者产品来源不祥,制度不健全。部分经营者使用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产品。
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是对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乐足,不管是养殖户、屠宰场还是饲料兽药经营户,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认识偿够,畜产品安全意识淡薄,是畜产品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有的群众在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认为以前多年来都有食用死亡畜禽现象,也没有见到发生什么严重后果。目前养殖户处理病死畜禽的方式是扔掉、埋掉、自己食用或低价卖掉,这是造成病害肉屡见不止的源头。
二是畜禽病死现象客观存在。近年来,我县的动物防疫工作普遍得到加强,养殖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畜禽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在饲养过程中,总有一定比例的畜禽发病死亡。一是不报告,二是处理不规范甚至加工上市销售和送进宾馆、饭店,这些是形成病害肉经营的基础条件。
三是加工经营活动可以牟取暴利。由于受利益驱动,个别食品加工店,、餐饮、饭店等收够经过加工的病害肉,以次充好,进一步加工或者加工成熟后销售。
四是畜产品经营市场不规范,畜禽产品交易市场经营不标准。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很大,再加上部群众包括宾馆、饭店购买畜产品,不知道查看合格证明,索要发票,又缺乏有关常识。这为经营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五是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不健全。近年来,虽然我县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但以传统习惯沿袭下来的养殖方式带来普遍的保守性和盲目性,还需要一支数量大、素质高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队伍去矫正、去引领。目前我县畜牧兽医机构改革不完善,基层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这些都是影 响了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四、应采取的措施及方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对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需要“放心肉”、“放心奶”,市场需要无公害、无污染的安全动物产品。近几年,畜产品病害、药残及人为添加违禁物品等问题,成为畜产品消费的敏感问题,也成为国际、国内社会关注的热点。为适应畜牧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完善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在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畜牧兽医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完善乡、镇、村级防疫服务队伍,提高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福待遇,增强对全县的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能力。
(二)抓好屠宰场检疫工作。按照检疫的要求,把好宰前检疫,宰后检疫,入库查验和出场检查关。加强人员培训,
做到制度上墙。动物检疫员在实施产地检疫时,严格按照被检动物必须有免疫标识、确系来自非疫区、临床检查健康、必要的实验室检验项目结果为阴性等条件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动物检疫员在实施屠宰检疫时,必须严格查证验物,认真做好宰前检疫、宰后检疫和染疫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畜禽必须凭有效期内的检疫合格证明,畜禽产品必须凭有效期内的检疫合格证明、验讫标志进入市场交易。对猪、牛、羊等牲畜实行免疫标识制度,凡没有免疫标识的,
按照国家规定,一律不得上市。
(三)落实工作责任。畜牧兽医局要把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落实相关责任制度,并与各站、所检疫监管人员、屠宰场、兽药饲料经营单位层层签定责任书,责任落实到人,任务明确到人。加强执法队伍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增强执法观念,规范执法行为,实行文明执法,树立行业新风,建立一支政策法规水平高、业务技术能力强、廉洁高效的执法队伍。对违规执法造成损失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及有关领导的责任
(四)抓好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动物防疫水平,抓好口蹄疫、禽流感、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确保存栏畜禽强制免疫率达100%。免疫抗体检测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真正构筑起坚固的免疫保护屏障,最大限度地减少畜禽的死亡率。
(五)大力推进健康养殖方式的转变。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畜牧生态养殖小区,扶持农户建设标准化饲养场,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规模化饲养程度,提高畜禽饲养水平和动物防疫水平。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畜产品生产各环节的管理。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打假整治活动,建立和完善集中打假与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坚持标本兼治、治标要治本的原则,通过定期检查和抽检等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整顿和规范饲料、兽药和畜产品生产经营秩序,保证最终畜产品的质量和消费安全
(六)切实加强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畜牧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既是当前的一项紧迫工作,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方式,广泛宣传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有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让广大群众要认识倒畜产品质量安全对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又要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意识,从自我做起,自觉做到不销售病死畜禽,不购买病害肉,更不从事收购、加工病害肉,敢于同从事病害肉经营的各种违法行为作斗争,形成全社会推动畜产品质量安全
工作的氛围。
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需要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努力,重点是加强畜产品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联合监管,确保上市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各级畜牧部门要积极会同计划、财政、经贸、科技、法制、卫生、工商、质检、环保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齐抓共管。
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探索,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将我县畜产品质量安全管
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食品安全调研报告:有添加剂的世界
调查对象: xx大学在校本科生(主要为大一、大二学生)调查背景: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食品安全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食品安全问题变得非常严峻,例如最近“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牛肉膏”、“染色馒头”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所以关注食品安全,了解食品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食品安全日益成为人民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品与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尽管现代科技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水平,但食源性疾病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严重的危害着人民的健康,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卫生问题之一。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安全涉及人类最基本权利的保障。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产品数量供给充足有余,在满足食品需求供给平衡的同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假冒伪劣食品频频曝光,各色食品添加剂层出不穷,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群发性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国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调查目的: 当今世界,食品不安全的风险源不断增加,人们对食品不安全的风险的认识逐步提高。尤其是现代农业生产对化学投入物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极端气候频繁出现,污染物不断增多,都使食品不安全风险上升。我国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多数为小作坊,小企业。他们对食品卫生安全比较漠视,往往又在政府监督之外。因此,关注食品安全,人人有责。通过对食品安全的调查,关注食品安全,开展食品安全的只是宣传,加强人们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健全食品质量监督体系,逐步改善食品安全严峻的现状。另一方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并提醒他们更多去关心食品安全,有益健康,另外提供的一些建议,对他们也是不小的帮助。
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xx大学大一及大二学生宿舍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回收的形式。
调查时间:XX年10月24日
调查内容:主要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以及对食品安全问题中添加剂等化学方面知识的看法与意见。问卷共向大学生们投放了12个选择题,1个主观问答题。
调查结果(调查中大学生们反馈的问题汇总):
一:同学们普遍比较关注食品安全
调查结果显示,59%的同学反映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比较高,他们把食品安全放在了首位。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过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当代大学生们,发达的网络使他们能第一时间获取食品安全问题方面的最新消息,也让食品安全问题得到大学生的重视。同时更多的大学生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食品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几年来,被公开曝光生产和销售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事件层出不穷,受访者成千上万。例如,XX年的那一起严重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曾在国内外造成严重的影响,但那似乎有死灰复燃的问题。而最近引起大学生关注的就是大学城周边的地下黑快餐店问题,那些店主在肮脏的工作环境下制造食品提供给附近的大学生,他们大都采用地沟油,劣质肉类做成外卖,从中牟取暴利,还有果粒橙瓶中塑化剂等等问题让大学生们胆战心惊。多年以来,政府对生产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整顿治理没有做到法规化、制度化,而是“救火”式的治理,哪里发生就治理哪里,事情过后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因此制假售假屡治不绝,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难怪同学们都比较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二:在食品安全方面,同学们第一关注的问题是食品中的添加剂
调查结果表明,有23.3%的同学讲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放在担心的问题首位。从结果来看,同学们对食品添加剂比较反感,即使是食品添加剂,食品中也应该少加。由于最近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关于添加剂方面的,同学们对防腐剂,色素,塑化剂等添加剂比较熟悉,认为食品添加剂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尤其是化院的学生们,更是知道这些化学试剂对身体的危害之大。所以,食品添加剂就从食品安全问题中凸显出来了。
三:同学们分析总结引起食品安全问题泛滥的原因
调查结果中,可归纳出4个方面:第一,有26.3%的同学认为是因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或个人金钱至上,甚至道德沦丧,也就是行业的诚信危机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第二,26.8%的同学说应该是中国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制度不完善所致,标准滞后,没有跟国际接轨,尤其是食品安全方面。还有25%的同学认为是我国国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很薄弱,一次事件过后,往往不会去思考它深层次的原因,没有长远的眼光。通常买到问题食品,大多数人只是自认倒霉,没有进一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15.8%的认为是公民的检举力度不够。对违法制作销售食品的工厂视而不见,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从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泛滥。
结论与建议:
经过本次调查问卷,我得出以下结论:食品安全不是说政府还是企业的责任就可以了事的,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好比就我们而言,已经知道我们周边的地下作坊是不达标的,一些小吃店铺是不合规格的,我们就应该去抵制,不要贪图一时的方便,打电话叫外卖就一直宅在宿舍,与此同时,同学们遇到食品安全问题也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本次活动,深入了解了同学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以及了解,强化了他们对自身健康关注的意识,以及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大大有益于他们的身体健康。此次活动,总结如上,望各位吸取教训,在社会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更上一层楼,谢谢!
关于煤矿安全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
我省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主要有:成本投入不足;超生产能力生产;监管责任失察、权钱交易严重等。因此,针对我省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我有以下几方面的分析思考:一、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我省对煤矿安全生产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整顿和治理。XX年,山西继续重拳出击煤矿安全生产问题,但是触目惊心的煤矿生产事故依然频繁发生。仅XX年3-5月,在山西就发生数起煤矿重大伤亡事件。其中,XX年3月18日山西晋城市苗匠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被困井下21名矿工全部遇难;XX年3月28日山西临汾尧都区余家岭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26人死亡;XX年5月5日山西临汾蒲县克城镇蒲邓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遇难28人。虽然国家三令五申,但煤矿安全生产还是令人堪忧。近年我国平均每7.4天发生一起特大煤矿安全事故,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XX年我国煤炭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35%,事故死亡人数则占近80%;我国采煤效率仅为美国的2.2%,南非的8.1%,百万吨死亡率却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XX年3月,国务院总理xx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不够好。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服务、教育收费、居民住房、收入分配、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上说,这些问题的严峻性,已经摆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非解决不可。一个社会只有生产是安全的,社会才是稳定的,民生才是有保障的。安全生产问题带有行业特点,资源型的煤炭产业安全生产问题优为突出,因而煤矿安全生产就成了全省人民关心的头等大事之一。
二、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
山西是能源大省,矿难频发固然有其自然的因素,由于瓦斯、煤尘,煤矿区域的洪水、地震等原因,决定了煤矿生产属于高危行业,但是更多的矿难都有其经济和社会的原因。正如李铁映指出的:“从已查处的案件看。几乎每一起特别重大事故的背后都存在着腐败行为。”正是这些原因冲破了人类设计的防御预警系统从而引发矿难;正是这些原因破坏了人类自己制定的生产规则而造成矿难;正是这些原因使已有的煤矿事故预防技术和设备根本无法进人煤矿,导致煤矿事故的发生成为一种“必然”。当然,同样原因也导致省政府近年来整顿煤矿安全生产秩序、抑制煤矿事故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使山西省政府在煤矿安全工作上肩负压力。
(一)煤矿成本投入不足,安全意识薄弱
煤矿安全生产的隐患始终存在:一是长期的资源配给制度,导致资源无偿或廉价被使用。由于进入煤矿生产的门槛过低,经常性的盲目开采和无证开采,致使我省煤矿普遍安全投入不足。这是造成我省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和事故规模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原因。我省煤矿存在着地质构造复杂、倾角大、煤层薄、煤层不稳定和灾害严重等问题。现有煤矿的生产基础大多是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投入的,近年来钢铁、电力、冶金等高能耗工业的大发展极大地刺激和拉动了煤炭的过量需求,煤炭的过量开采造成技术更新缓慢和原有设备的迅速贬值。在煤炭逐步放开经营的环境下,投入问题暴露了出来,凸显了政府在投入机制上调控政策和扶持政策的不足。一些承包的煤矿存在短期行为,拼命消耗,矿山资源枯竭,无法治理环境,无法可持续发展,政府继续为成本买单,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二是比投入不足更加可怕的是安全意识淡薄。许多管理者漠视弱势群体,许多人对预防为主掉以轻心,“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几乎就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一句口号。安全意识淡薄一定意义上又说明了煤矿负责人的问题,一些权利阶层的人“群体性冷漠”造成了社会底层民众被社会遗忘的境地。
(二)产权关系不清,价格机制乏力
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际上一直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各地方无偿占有和支配矿业权,煤炭资源成为地方政府实现政绩的手段。在产权分离的企业制度改革中,煤矿企业产权关系并不清晰,作为国家所有权的资源,归地方分配使用,大多采取行政划拨,而非采取招标、拍卖等市场竞争方式,加之行政审批转让的不规范,导致野蛮式开采,不仅开采成本未进入价格形成机制,而且回采率非常低,尤其是小煤窑极大地浪费了资源,采矿制度从根本上违背公平原则。煤炭资源的稀缺性和下游产业发展过热必然导致煤炭价格的需求拉动型上涨。这种上涨一方面导致国家价格调控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导致煤炭企业因价格飚升的利益驱动引发生产失控。由于煤炭资源的稀缺性,价格却未能真实反映价值和供求关系,煤矿生产不能有效地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调节,一方面造成某些产能过剩的国有大型煤矿价格过低,另一方面造成承包煤矿的大小“煤老板”谋取暴利。正是由于现行煤炭价格的计划调拨,山西省几十年的煤价都是国家计划调拨的,必然造成煤炭市场秩序的混乱,而价格一旦上涨,产煤集中的地方就会发生安全事故。
(三)煤矿安全治理的最大障碍
能源紧缺、煤炭价格上涨使煤矿采掘业成为近年来的暴利行业。近年来山西煤炭市场吨煤的纯利润在100-200元人民币左右(原煤会因为种类、质级等原因导致售价不同,由于贫矿富矿等原因导致生产成本不同),一个年产几万吨的小煤矿,年获纯利就可达几百万元,稍大生产规模的煤矿每年的纯利可以超过1000万元。山西省高平市的统计年鉴表明,XX年该市原煤累计开采量为1150.68万吨,其中市属煤矿为214.87万吨,市以下乡镇煤矿为807.55万吨。该市政府一位官员分析,根据XX年的数据计算,私人手中累计的原煤开采量应在700万吨左右,按照每吨煤炭200元的纯利润计算,当年私人获取的纯利润应该在14亿元左右。正是这种超额利润的诱惑使各级政府对小煤矿的整顿关闭措施难以施行。从煤矿事故的通报中,看到了矿主们在事故发生前后对法律的蔑视。很多煤矿在发生事故前曾多次收到当地煤矿安全监察部门的停产整顿通知,甚至曾经被这些部门实施关闭,但这并不影响煤矿的继续生产,尽管把对矿难死者的赔偿额提高到了20万元,也同样不能阻止矿主们继续违章违法生产。因为,从煤炭生产中轻易获取的暴利使矿主们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抗安全监察部门的执法,甚至收买执法人员;同时,“20万元”在日进百万元的矿主们眼里根本不算巨款。一些官员的心理活动并不复杂:既然无法阻止煤矿的违法生产,就成为煤矿的暗股。正是由于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使得对煤矿进行管理与执法中,举步维坚,实质性的安全问题不能杜绝。
(四)超生产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生产:煤矿安全治理的主要障碍
面对不断恶化的煤矿安全生产现状,省政府的治理整顿政策和措施首先受到了来自煤炭市场的巨大压力。XX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每年煤炭消费量增长7%-9%。消费需求增长导致煤炭产量增长,从XX-XX年,全国原煤产量的累计增长量高达7.38亿吨,累计增幅接近74%。XX年,原煤产量达到19.5亿吨,与XX年相比,增加2,28亿吨,增长13.2%;XX年,原煤产量达到了21.9亿吨。比XX年增长9.9%。原煤增产主要是通过煤矿超出设计能力的生产实现的。XX年,全国27个产煤省(市、自治区)中,有20个省(市、自治区)超产,其中19个省(市、自治区)超产在10%以上,福建、陕西、北京等地超产均在50%以上。在超出生产设计能力的同时,原煤生产也超出了生产安全保障能力。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调查,XX年,全国原煤年产量为17.28亿吨,而当年年底,全国具备生产安全保障能力的矿井的生产能力仅为11亿吨,至少有6.28亿吨的原煤是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XX年,全国原煤年产量为19.5亿吨,当年全国具有安全保障的生产能力仅12亿吨,至少有7.5亿吨的原煤是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在经济增长目标的刺激下,煤炭市场的需求已经不可能由那些安全设施和制度较为完善的国有煤矿予以满足,这就为小煤矿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XX年,全国小煤矿产量占到了总产量的38%左右。
一方面,小煤矿产量份额的急速增加,再加上小煤矿安全投入不足甚至完全没有安全投入,使得小煤矿不仅产量大增,而且成本也相对低廉,这就反过来迫使国有煤矿进入了减少安全投入和超设计能力生产的行列。另一方面,由于小煤矿在煤炭市场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对小煤矿高频率的关闭整顿,则直接影响着全国煤炭市场的供给,导致煤炭供应形势更为紧张,并成为推动煤炭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从XX年8月份开始,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对小煤矿进行治理整顿和关闭,由此产生的煤炭供需缺口将主要通过国有大煤矿产量的快速增长实现。从统计数据看,小煤矿仅占全国煤炭产量的三分之一,关闭小煤矿不会对煤炭业产生太大的影响,关闭小煤矿留下的缺口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国有煤矿的生产能力来填补。事实上,这给国有煤矿造成了巨大的增产压力,使这些煤矿有了更好的借口变本加厉地超设计生产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生产,进而加大了国有煤矿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的隐患。XX年11月27日发生的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公司东风煤矿煤尘爆炸事故便验证了这一点。而各级政府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执政目标,这一目标引发了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市场中几乎无止境的需求。而对市场经济就是“增长经济”的狭隘理解,则必然造就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畸形病态市场经济。在这个忽视社会公正的市场中,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已经无法抵御“看不见的畸形市场之手”的操控,包括中央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早已不能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强制性地对煤矿实施管理和控制。当政府仍然试图用习惯的行政强制手段去整顿治理煤矿安全生产秩序时,便总是遭遇到来自“畸形病态市场”的抵制,致使对煤矿安全一系列的治理措施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其实,即使在正常的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需求、产品价格、企业利润和预防事故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而政策实施的效果如何,最终还要视政府、企业和工人各方之间的互动和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而定。
三、关小建大,企业兼并重组,是煤矿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山西省政府在对煤矿的管理上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违法煤矿,但收效甚微。关小建大,兼并重组煤炭企业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的。为了遏制煤矿生产重大事故,构建和谐稳定发展的新山西,XX年开始,山西省政府一改习惯性的煤矿复工复产验收工作,而是加大管理力度,凡未上综采,实行机械化采煤、生产能力在30万吨/年以下的煤矿不得复工复产,这一办法的实行,对30万吨/年能力以下的煤矿,加大准入标准。这就是山西省要将煤矿限制在1000座以内,实现全省煤矿集团化管理,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彻底改善山西省煤矿的安全生产现状,从源头上治理煤矿安全隐患,促进全省煤炭工业经济稳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