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调查报告范文汇总7篇

2020年12月26日04:54:14
APP永久免费入口

学生调查报告范文汇总7篇

在生活中,报告十分的重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调查报告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调查报告 篇1

调查地点:全国

调查内容:关于中国在校大学生健康状况的调查

调查方式:在线调查

创办30年的中国大学生运动会尽管越来越不被人关注,然而今天举行的第九届大运会新闻发布会所传达的一个信息却不容人们忽视——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多项健康指标呈下降趋势。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第九届大运会组委会秘书长王登峰今天在天津说:“现在我们遇到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他说,如果普通大学生的体质没有明显提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无从谈起。

王登峰今天引述了教育部等部门自1985年以来第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这项实施于20PC年的调研发现,相较20PC年,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但大学生身体素质却“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尽管下降幅度明显减小。

此项调研通过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握力和跑步成绩等考察学生的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发现19~22岁年龄组的学生除柔韧素质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如与20PC年相比,19~22岁城市男生、乡村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29、0.23厘米,10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37、3.09秒;城市女生、乡村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2.72、0.92厘米,8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17、1.87秒。

结语:学校体育仍是教育的薄弱环节,有些地方存在着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投入较少,体制不健全,发展不均衡,必须切实加以解决。目前全国各地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希望通过大运会的举办,达到加强高校体育工作、繁荣校园体育文化、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热情、提高大学生体质的目的。

学生调查报告 篇2

同学们中的近视眼、小胖墩日渐增多,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体育锻炼。同学们大多喜欢上体育课,可是同学们的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又是怎样的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展开了调查。

一、调查的方法:

1.调查、走访同学及家长,了解同学们的课外体育运动情况。

2.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调查情况:

五(8)班共36人。每周运动次数两次及以上的7人,一次的8人。运动方式上,男女生有差别。男生以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骑自行车为主。女生以散步,和父母打羽毛球为主。全班大约60%的同学没有运动的习惯。

三、家长的看法:

1.支持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家长的看法:

( 1)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孩子的成长。

( 2)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孩子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神。

2.不支持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家长的看法:

(1)认为学习更加重要,体育锻炼会浪费学习时间。

(2)担心体育锻炼中的安全问题,担心孩子受伤。

四、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1.不同的体育运动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例如:球类运动可以锻炼我们手脚的运动能力和反应能力,长跑可以锻炼耐力。

2.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我们良好的个性。它使我们正确地面对失败和挫折,在竞争中形成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个性。

3.体育运动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增进了友谊,学会了团结协作。

五、建议:

同学们在学习之余,多参加体育锻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学生调查报告 篇3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但由于我国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晚、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志愿服务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基于对驻保高校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当前志愿服务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志愿服务宣传机制,建立健全持续稳定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实行社工专业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机联合等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一、问卷调查说明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群体因其自身的特殊优势,成为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我国志愿服务活动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这次调查旨在了解当前驻保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状况,准确把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完善提供研究依据。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涉及了保定市六所本专科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调查对象中,男性大学生占34.73%,女性大学生占65.27%;43.92%为文科、11.07%为理科和42.29%为工科大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占33.15%,二年级的占36.43%,三年级的占27.87%,四年级的占2.55%。

(三)调查方式及内容

此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个案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其中个案访谈大学生志愿者20名,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5份,有效率为95.6%。并且,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类型及意义等多方面板块的具体信息。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志愿服务的宣传与开展情况

志愿服务的宣传与开展情况主要包括大学生是否关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大学生中志愿精神的普及程度和志愿服务信息获取渠道等。调查结果显示,46.5%的大学生表示“比较关注”或“非常关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将近六成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包括“偶尔参加”和“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从志愿精神普及度来看,仅有2.2%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志愿精神有很高的普及度,17.4%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志愿精神的普及度较高;超过七成的大学生从学校团委、学校志愿服务社团等处获得志愿服务信息,五成的大学生从朋友、同学处获得志愿服务信息,仅有14.1%的大学生从社会志愿服务机构获得志愿服务信息。具体见表1。

(二)志愿服务的组织与管理现状

调查发现,分别有45.7%、49.7%、63.9%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出现了宣传太少、活动单一、形式主义严重问题;认为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管理机制、监督评估机制、科学组织与培训机制、保障机制不完善的大学生分别占37.2%、27.0%、42.81%、27.0%;此外,将近四成的大学生认为志愿者队伍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三)志愿服务的需求和评估

调查发现,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初衷比较分散,主要是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人生价值,有18.6%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初衷是单纯地对志愿服务感兴趣。从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后的感受来看,超过六成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有助于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和充实人生,57.1%的大学生认为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仅有2.0%的大学生认为没有任何收获。

(四)推动志愿服务改善的主体

明确推动志愿服务改善的主体对志愿服务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发现,分别有48.7%、77.5%、42.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改善的主体。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构思路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在全社会弘扬了志愿精神,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文明进步。但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其一,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不健全;其二,志愿服务的规范性和深入性不够;其三,志愿服务激励和保障措施不够完善。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是推动全社会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先锋力量,因此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对实现高校育人目标、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及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基于以上认知,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志愿服务宣传机制。高校在志愿精神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在宣传中应把弘扬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帮助大学生树立“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等的观念,同时在宣传中要注重志愿精神教育中的“体验”功能,将志愿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中[2]。如设置志愿服务专门课程,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并实行学分制管理,以公选课、社会实践课程甚至必修课等形式对大学生授课,加深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了解,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开展志愿服务专题讲座,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进行志愿服务创意征文、文艺演出等比赛,积极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第二,建立健全持续稳定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规范化、深入化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加强组织管理机制建设来为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助力。其一,要完善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制度,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化的岗前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水平;其二,建立志愿服务监督评估机制,通过服务对象的反馈和随机抽查等形式进行监督,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志愿者的成绩进行评估;其三,建立公正合理的奖惩机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其四,建立完善的志愿者退出机制,志愿者在退出前,应与其他志愿者做好手头交接工作,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进行。

第三,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高校可以通过统计大学生的服务时间、提供正式的志愿服务参与证明等,在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测评、奖学金申请等时,给予适当的加分,可以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此外,还要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立法,将经费、权益、制度、组织、教育和培训等纳入法律中去,保障志愿者及相关主体的合法权利及利益。

第四,实行社工专业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机联合。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和专业机构以利他主义和助人自助为基本理念,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以专门的方法和技巧为手段,调动和运用社会资源、帮助案主解决困难、提供及增进其福利为追求,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及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助人活动[3]。社会工作的理念、知识和手法有助于促进志愿服务领域内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有助于解决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有助于建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以促进志愿服务的长期稳定发展。

学生调查报告 篇4

一、调查的相关说明

(一)调查目的:

通过研究调查大学生的饮食消费情况可以了解大学生的饮食消费状况,饮食消费 习惯等。饮食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及时了解,分析自己的饮食消费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也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让大家加强对自身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关注, 并形成良好的饮食习 惯。

(二)调查对象:

三江学院主校区学生

(三)调查内容:

1.大学生的个人早餐饮食习惯

2.大学生个人对饮食环境的看法与评价

3.大学生对饮食的态度与看法

(四)调查组织形式和具体方式:

1.组织形式:非全面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从三江学院的学生中随机抽取若干名进行调查。

2.具体方法: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55份,收回问卷55份,有效问卷50份,问卷有效率91%

(五)调查时间与时间步骤安排

设计调查问卷及修改:20xx/5/25——20xx/5/30正式调查:20xx/5/30——20xx/6/2

资料整理以及写调查报告:20xx/6/3——20xx/6/4整个过程全体成员参加

(六)调查人员

组长:蒋焕

组员:范人凡,蒋丽娜,黄阳,顾海燕

(七)调查经费

问卷调查表复印费 6元

二、 概念界定

1. 饮食:本义是喝。

2. 饮食结构:是消费的食物种类及其数量的相对结构。

3. 饮食习惯:是指人们对食品或饮品的偏好。其中包括对饮食材料的偏好、对烹调方法的偏好、以及烹调风味和作料的偏好。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早餐饮食情况

据统计调查,大部分的大学生不会规律性的吃早餐,只有部分大学生会每天坚持吃早餐,还有极少数的大学生从来不吃早餐。早餐是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希望我们大学生能重视自己的饮食健康。

2. 大学生不吃早餐的因素

据统计调查,有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不吃早饭是因为早晨没有足够时间,而部分的大学生是为了保持更好身材放弃吃早饭,少部分的大学生因为有时没有食欲而不想吃早饭,现今大学生往往因为早晨懒于起床而误了早餐时间,建议大家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3. 大学生对学校食堂就餐环境和饮食味道

据统计调查,大部分同学对学校就餐环境和味道表示一般,也有满意的,还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学校食堂太拥挤,经常秩序混乱或味道不满意。学校食堂所面对的人群太广,难免众口难调,造成学生对食堂饮食并无好感。

4. 校内外饮食对比

据统计调查,大部分同学因为在校学习的缘故,所以选择在校内饮食,也有同学选择在校外饮食,原因是学校食堂饭菜品种少,没有创新。

5. 是否会选择宵夜

据统计调查,已有大学生出现三餐不规律用餐,部分的大学生喜欢在晚上再食用夜宵,只有少部分的大学生会按照每天规则的三餐进食。说明现在大学生对一日三餐的基本用餐规律越来越忽视,同时建议不要在夜间太多的进食,会加重胃功能负担。

四、 调查结果与结论

通过我们的调查问卷发现:

1.不注意饮食卫生,喜欢光顾街边小吃

问卷调查发现光大一就有83%的同学喜欢关顾街边小吃,不少被访者表示,自己去街边小吃吃东西是因为食堂的饭菜不合自己的胃口,在外面吃是因为种类多、口味好。

2.部分同学存在偶尔不吃早饭的现象

所有调查的学生中,能每天吃早饭的同学并不是占绝大多数,很多一部分同学因为时间的匆忙,简单应付或者不吃早饭。

3.认为学校食堂饮食搭配、饮食结构、就餐环境、味道等都很一般

目前大学生对饮食的习惯、卫生、结构不够重视,有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又有相当一部分对自己的饮食结构一点也不关心,这些主要是他们对饮食知识缺乏认识,不注重饮食的健康,这是大学生自己不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从而导致大学生的身体亚健康甚至疾病。

五、对策和建议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在饮食问题上与其他人群有着不同的要求,大学生一般不能自己烹调,所以饮食卫生问题尤为重要。大学生必须学会科学用膳,科学用膳实质上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是饮食的质,即如何选择食物。

第二,是饮食的量,即如何定量吃喝。

第三,是进餐时间的安排和习惯,即何时、如何进食。

针对大学生营养健康知识缺乏,不注意饮食卫生,喜欢光顾街边小吃等问题提出规范大学生饮食习惯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十条建议:

1.食物多样化,谷物为主,精细搭配

2. 吃水果和蔬菜,建议每日一苹果

3. 常吃时宜的畜,鱼和瘦肉

4.建议每天吃豆制品,奶类,蛋类

5.每天定时饮水,少量多次,少喝碳酸饮料

6.适当吃零食,少吃方便面,烧烤等

7.如饮酒应限量

8.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9.吃新鲜卫生的食物,多去食堂,少吃街边小吃

10.时不过量,天天运动,三餐合理搭配

大学生的饮食习惯在学校期间还没有完全暴露,真正暴露出来是在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不良的饮食方式和生活习惯会带来很多健康问题。因此在校大学生因注意自己的饮食营养与健康问题,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美好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调查报告 篇5

调查目的:

打暑假工和做兼职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首选。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除了赚点小钱,减轻家庭负担;而且学会接触各类社会人士,丰富社会经验;不浪费空余时间,理论结合实际,也是为今后工作打基础。

调查对象:

大学生与参与社会实践的普遍情况和发展情况,不只是学校重视的发展趋势,也是许多人关注大学生发展的趋势。

调查内容:

这调查通过对(在校与不在校)大学生是否有过打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哪种社会实践活动,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实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有什么相关的建议或改进的措施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结果:

“我们是年轻人,我们不可能与世隔绝,也不愿成为死读书的书呆子”,这是众多大学兼职生的共同心声。因此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实习等是大学生的“辅助品”,通过兼职、实习等能感受到学校没有过的压力和感受,也可以学到在学校学不到的许多宝贵的东西。不论是什么职业没有层次,都能在其中学到许多东西,有它的利与弊,有可以汲取的地方与不可汲取的地方,要看本人是这样看待的了。有的大学生认为只要是有报酬,就算是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相符,只要可以令他们接受的工作,可以胜任,他们都会去做。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大学生打工的主要目的是:有35%的大学生是为了增加收入;有36%的大学生是想自食其力;有29%的大学生认为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对报酬无所谓。。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学生打工的形式开始变得异常丰富起来 22%的大学生选择网络公司;4%的大学生选择暑期教师;19%的大学生选择市场调研员;13%的大学生选择营销策划员;16%的大学生选择做志愿者;9%的大学生选择做促销;5%的大学生选择到快餐厅做钟点工;12%的大学生选择其它。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到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大学生也为数不少,这样既可锻炼自己,提高专业水平,又可开阔视野,接触社会,为日后工作积累社会经验。 暑假兼职打工赚钱是许多学生的选择。“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多吃点苦,父母少花点钱。”这是时下不少大学生“打工族”秉承的至理名言。 传统的家教、推销翻译到现在的网吧管理员、市场调研员、快餐店钟点工、导游,甚至是一些大胆另类的选择,如替网络公司试玩游戏等都成为现在大学生打工时所选择的职业。有的大学生在暑假里建立起了自己的网上商店,或者是在自己学校附近建立起了自己的摊点,为自己打工。尽管大学生“打工族”具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自信,但他们也同样有着缺乏经验和辨别能力有限的“先天不足”。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因打工而上当受骗的事件才层出不穷,有的甚至被骗入传销组织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少专家也纷纷呼吁,大学生打工要谨防陷阱,社会也应该关注和加强对大学生打工的规范和管理。

也有55%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38%;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0%;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32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2%会选择周末。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2%。

对与这项调查结果分析:

90后的大学生与80前的大学生大相径庭,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经济条件,还是自身的价值观,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因此,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如果不能确保自己的学习不受到影响就不要考虑兼职。其中有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曾在兼职期间,由于学习时间大量减少,最终在期末考试中挂科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得不偿失.而且免不了有居心叵测的人用兼职的幌子来欺骗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这样一来,大学生的财产人身安全便得不到保障了.现代社会急需综合型的人才,它需要你具备专业知识之外,更需要你有良好的实践动手的能力。毕竟,给我们一本书我们可以记很多知识,可过不了多久我们便会忘记;然而给我们一份工作,我们做好它,留下便是不可磨灭的经验。毕竟大学生毕业之后,只能做一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职业了,而现在选择兼职打工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更能丰富大学生的人生经历!他们需要在打工中磨练自己,锻炼自己!

学生调查报告 篇6

关于大学生“微”营销调查报告 微信营销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营销模式的一种。是伴随着微信的火热而兴起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注册微信后,可与周围同样注册的“朋友”形成一种联系,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商家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推广自己的产品,从而实现点对点的营销。

  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明显表示,女性参与者比男性参与者高出十七个百分点。其中他们所在年级大二的人数所占比例高达网上调查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五,而大一和大三的人数居中,相对来说大四人数最少。

而它们所使用的社交平台中QQ和微信也是最多,高达百分之九十和百分之八十。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永远具有好奇心,并能够很愉快地接受新鲜事物,喜欢并乐于网络,可以接受网络购物或者微信营销,并且由于消费能力并不是很强,一般会选择比较价廉的网络购物。而随着年龄群体的上升,年龄稍大者更倾向于去实体店等看得到摸得着的地方去购物。比较重视体验。

由于微信营销主要是借助微信渠道进行传播,所以我们对微信在线时长进行的同样的调查。在对微信使用时进行调查发现,普遍在对朋友圈里的微信产品广告的态度都是有所忽略的,遇到感兴趣的会有所浏览。也有少部分人选择屏蔽。

调查发现,在学生选择是否从事微商时,结果显示,仅仅有极少数的人从事过微商,在调查的人数中仅占有百分之四的比例。

微信已经逐渐的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微信营销也就不可避免的渗入我们的生活。利弊与否尚不可知。

而我们接受微信营销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呢?调查发现,主要通过朋友圈公众平台和朋友私信转发链接三种途径,与此同时,其他方式,例如扫二维码。查找附近的人。微信营销主要还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渠道。

在微信遇到购物时,人们一般会以一种什么态度来看待呢?百分之六十的人持有怀疑态度,更相信其他的网络购物平台,诸如淘宝京东等。而约有三成人认为微信购物过程简单,方便可靠,可以省去多余的步奏,同时剩下的人认为网络购物是不可信的,更倾向于实体店购物。

那么现在微信营销有哪些不足呢?一般情况下,约有四成半的消费者认为微信营销鱼龙混杂,不是自己或者朋友所亲身经历过的商品或服务还是不会选择轻易相信,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微信营销中营销信息更新速度过快,让人根本无法及时跟踪关注信息。而营销信息的过于雷同,或者说枯燥无味、缺乏兴趣性也让人难以产生兴趣。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商家与消费者缺乏面对面的沟通和互动,缺乏亲和力。

一般人们认为通过微信平台消费安全性更高、售后服务更好,通过微信平台消费更加便捷。交易速度更快,并且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和商家互动,更具有人情味,当然微信平台商品的种类比较少,但是针对性也就更加强大。

优点:微信一对一的互动交流方式具有良好的'互动性,精准推送信息的同时更能形成一种朋友关系。基于微信的种种优势,借助微信平台开展客户服务营销也成为继微博之后的又一新兴营销渠道。

缺点:微信营销所基于的强关系网络,如果不顾用户的感受,强行推送各种不吸引人的广告信息,会引来用户的反感。凡事理性而为,善用微信这一时下最流行的互动工具,让商家与客户回归最真诚的人际沟通,才是微信营销真正的成功之道。

学生调查报告 篇7

针对大批在校大学生都有过兼职经历的事实,我们利用五一长假开展了一次题为“大学生兼职状况”的社会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共发放问卷100份,其中一年级20份,二年级30份,三年级50份,收回100份,有效回收率100%,总体来说,被调查男女生人数基本相等。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大学生兼职的类型、目的、期间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收入情况等内容。调查发现:

看待兼职的态度

1 有无必要兼职

从性别来看,分别有46.9%的男生,52.9%的女生认为大学生兼职非常有必要,而认为大学生没必要兼职的均占0%,其余的则认为可有可无。

从年级来看,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分别有30.9%,35.2%,60.8%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兼职非常有必要,其余同学均认为可有可无。

2 是否从事过兼职

从性别来看,分别有14.3%的男生,11.8%的女生经常兼职,75.5%的男生,78.4%的女生偶尔兼职,10.2%的男生,9.8%的女生从未兼职。与此同时,各年级差异性不大,即绝大多数同学偶尔兼职,少数同学经常兼职或从未兼职。具体如下:

总的来看,由于社会对女性就业的歧视,女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兼职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同学们意识到就业形势愈来愈紧迫,认为非常有必要兼职的同学比例显著增长。

寻找兼职的途径

从性别来看,分别有69.4%的男生,45.2%的女生自己寻找兼职,38.8%的男生,25.5%的女生通过熟人寻找兼职,22.9%的男生,27.5%的女生通过中介机构寻找兼职,还有部分同学通过广告寻找兼职。与此同时,各年级差异性不大,基本与总体情况相符。

调查还发现,80%以上的同学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兼职指导机构,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并确保兼职的安全。

从事兼职的类型及范围

从性别来看,分别有80.8%的男生,40.7%的女生做过家教,分别有16.3%的男生,78.4%的女生做过促销,分别有13.2%的男生,29.4%的女生发过传单,同时,还有少数同学从事过礼仪、家政、餐饮等兼职工作。

从年级来看,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分别有65%,75.5% ,98%的同学做过家教,分别有5%,7.5%,26%的同学做过促销,分别有20%,30%,16%的同学发过传单。

总的来看,同学们兼职的种类比较单一,而且性别差异较大。经分析,原因有二:一方面,时间有限,同学们只能选择耗时少,收入较高的工作;另一方面,社会经验较少,工作能力有限,诸多用人单位不予考虑。

从事兼职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不论从性别还是从年级来看,均有90%以上的同学认为兼职对学习的影响因人而异,只要注意调整,能够二者兼顾,还有小部分同学说不清楚二者是否会相互影响。

从事兼职的目的及收获

从性别来看,分别有45.2%的男生,37.3%的女生认为兼职可以赚到一笔完全属于自己的钱,颇有成就感;分别有43.6%的男生,60.8%的女生认为兼职可以积累社会经验,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分别有11.2%的男生,1.9%的女生认为兼职可以拓宽交际面。

总而言之,绝大部分同学从事兼职的目的比较明确,认为兼职的收获主要是赚钱和积累社会经验,少数同学认为可以广交朋友,拓宽交际面。

兼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方式

不论从性别还是从年级来看,超过70%的同学偶尔遇到过困难,20%左右的同学多次遇到过困难,只有极少数同学从未遇到过困难。

所遇到的困难当中,基本不包括性别歧视,而有部分同学认为引起兼职困难的原因是自身能力不佳,也有不少同学认为是由于用人单位过于刁钻。

遇到困难时,80%左右的同学积极想方设法解决,10%左右的同学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还有极少数同学不知所措。

家长对子女从事兼职的态度

总体来看,50%左右的家长基本同意子女从事兼职,主要是出于安全方面的顾虑;25%左右的家长完全同意子女从事兼职,并予以鼓励;20%左右的家长不同意子女从事兼职,他们认为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还有极少数家长完全不同意子女从事兼职。

兼职所得收入的用途

48%的同学将兼职收入作为生活费,以减轻家里经济负担;41%的同学将其作为额外的零花钱;6%的同学将其作为恋爱开支;其余5%的同学将其积累,作为长久投资(例如旅游等)。

小结: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课余生活给了我们无限的激情,满腔的热情,更重要的是的兼职经历。通过调查,同学们大都希望在大学期间从事兼职工作,家长们基本同意子女兼职并予以支持。在兼职过程中同学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由于缺乏经验和社会阅历,不知如何应对,甚至有些同学还被欺骗过。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具有一定的特长,善于交际,能力突出,能够将兼职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另外,同学们一致认为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兼职指导机构,鼓励指导同学们从事兼职,使大家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既锻炼了能力,又获得了一定的报酬,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