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选接班人:才堪大任是关键

2021年06月15日10:35:44
APP永久免费入口

如何选定事业接班人,如何将自己的事业传递下去,是任何一个所谓成功人士无法回避的话题。越是才能卓著,越是事业成功,越需要认真的选择接班人。

  曹操一生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旗号,诛吕布、败袁绍、驱刘备、摄孙权,统一北方,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成绩。因此,曹操必须物色一位能够将他的事业维持下去,甚至做得更大更强的接班人。

  立长、 立贤、 立贵还是立爱

  事实上,曹操在选择接班人上遇到不少困难,费尽了心思,最后选择曹丕为魏王世子。

  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继承制度,王侯将相在继承人的选择上,一般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也有因为嫡长子不够贤能或者犯错等因素,选择贤能者为接班人的案例,当然,有时候也有其他方面的考虑。嫡长子继承制的好处在于减少纷争、维持事业,弊端在于一些嫡长子不堪重任,甚至腐朽堕落,导致前辈辛苦创立的基业丧失;以贤能的儿子为接班人的好处在于所选者出类拔萃,能够使前辈的事业发扬光大,弊端在于贤能的标准很难把握,容易导致骨肉相残,使事业的根本动摇。

   曹操一生有25个儿子,长子曹昂属于庶出,由曹操的原配丁氏养大,勉强算得上嫡子,后来还被举为孝廉,可惜,早年死于张绣之手。由于不满因曹操失误导致曹昂被杀,丁夫人一气之下抛弃曹操独居一生。丁夫人走后,曹操立卞氏为正妻。卞氏生有四子,即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其中,曹彰是一个武夫,缺乏政治智慧,不适合做一国之君,曹熊早逝,从而导致曹操能够选择的接班人就是嫡生长子曹丕或嫡生第三子曹植。

  即使在嫡子范围内,让哪个儿子接班,还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说,立长、 立贤、 立贵,还是立爱?

  至于曹丕和曹植,我们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加以比较,以期找出二者的异同。

  在嫡庶问题上,二人都属于嫡子,因此,二者优劣相同;

  在长幼问题上,曹丕是长子,具有优势;

  在贵贱上,曹丕和曹植同为曹操嫡子,在曹操在世时,可以认为是尊贵相同。

  在爱憎上,曹植更讨曹操喜欢。《三国志曹植传》记载:曹植,字子建。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

  在贤愚问题上,我们可以从文采、政治能力等方面加以考察。就文采而言,曹植的文采高过曹丕。公元210年,曹操在邺城建成铜雀台,召集当时包括曹植在内的文学之士登台为赋,曹植略加思索,一挥而就《登台赋》。曹操看后,大加赞赏。一向重视人才的曹操产生了让曹植接班的念头,并向身边的人透露过这个想法。曹丕文学素养也不低,和其父曹操、其弟曹植都在建安七子之列,并称三曹,但是,谢灵运认为曹植的文才是无人能及的。他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在总裁判曹操的眼里,曹丕的文采也是不及曹植的。

  才堪大任是关键

  曹操正是由于欣赏曹植的文采而打算让曹植接班的,但就政治才能而言,曹丕似乎高过曹植。《三国志曹植传》记载: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可是他任性行事,不掩饰自己,饮酒没有节制。而曹丕使用权术来对待曹操,矫情表现自己,曹操身边的宫人也替曹丕说话,所以终于定下曹丕为太子。

  作为魏王世子,甚至是以后魏国的君主,政治能力是至为关键的。然而,是否适合成为魏王世子,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嫡长子继承制度。选择嫡长子为接班人,符合封建礼法,既可以避免曹丕和曹植的竞争,维持当世的稳定,也可以为后世之主树立一个典范,确保后世的和谐;二是才堪大任。这里的才主要是指政治能力。因此,综合考察,应该说,曹丕更加适合成为曹操的接班人,成为魏王世子。至于其中道理,以曹操的聪明,笔者以为,他是明白的,只是在现实和感情之间有点犹豫,下不了最后的决心。

  为稳妥起见,曹操秘密问计于幕僚,大多数人的回答只有被问者和曹操知道。通过正史我们可以知道的,只有崔琰和贾诩的态度。崔琰支持曹丕继承魏王王位。《三国志崔琰传》记载:魏国刚刚建立,任命崔琰为尚书。这时尚未立太子,临菑侯曹植有才华而且有爱心。太祖怀疑犹豫,发出信函命令在外地秘密访探。只有崔琰信不封口答复说:我知道《春秋》有长子当立的大义,并且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应当承继大统。崔琰将用死来坚守这个原则。曹植,本是崔琰哥哥的女婿,太祖十分赞赏崔琰的大公无私和高风亮节,喟然叹息,调其职为中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