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到底是谁的成败?

2021年06月04日12:35:53
APP永久免费入口

  公元前361年,响应着秦孝公的号召,商鞅来到秦国。经过几番面试,终于获得信任,准备推行变法。可是秦国保守势力太强大,既得利益集团太顽固,要变革,先得造变法的舆论。于是,一场由秦孝公主持的高端辩论会事实上是一场高层大论战,在孝公的宫廷开幕了。
  
  辩论主要是三个人:主持改革的商鞅,反对改革的秦国权贵代表甘龙、杜挚,支持改革的秦孝公担任裁判。秦孝公既然已经有了立场,商鞅就不算孤独,事实上还占着优势。但是,秦孝公作为裁判,不能帮着他辩论,一对二,商鞅应该还是有些吃力。
  
  但没想到,这次辩论近乎一边倒,商鞅面对的这两位秦国贵族理论家,看起来阵营豪华,最终却被证明,他们不过是鱼腩队,在商鞅面前,他们溃不成军,被打得满地找牙。
  
  根据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和刘向《新序善谋上》的记载,在秦孝公致开幕词后,个性躁急而胸有成竹的商鞅首先发言:
  
  犹犹豫豫的行为不会成名,犹犹豫豫的事业不会成功。您此前定下的变法理念,施行它,不要怀疑,不要顾忌天下人的议论。何况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謷于民。就像俗语说的: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功。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什么是法?对人民有利的就叫法;什么叫礼?有利于事业的就叫礼。所以,对于圣人来说,只要可以治国,不法其故;只要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看商鞅的这番演讲,圣贤语录、民间俗语、名言警句喷涌而出,平心而论,他还真是一个大演说家,颇有希特勒墨索里尼的风采。
  
  我们稍微把他的这番演讲做一番整理,你会觉得他说的真是有理有据:
  
  第一,做事不能犹豫不决,做人不能优柔寡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