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杜甫优美句子

2021年04月23日15:24:58
APP永久免费入口

1.关于杜甫的所有优美语句

诗文作者典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 通: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 ▼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杜甫形象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3.描写杜甫的一篇美文,不少于三百字,最重要的是语句优美

唐朝 诗人说到杜甫这个话题,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我到各个地方去参观一些历史名人遗迹的时候,非常注意观察各地的雕像。

我觉得好的,在唐代诗人中间,一个是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李白的塑像,还有一个就是河南巩县杜甫陵园的杜甫的雕像。江油的那尊李白雕像雕的是李白青年时代,将要走出四川那样一种意气风发的形象,昂首阔步,非常像我们想像中间的李白;而巩县的杜甫雕像就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是一个垂暮的老人,愁眉苦脸,往下怜悯地看着满目疮痍的大地,使人看了以后觉得很沉重。

我们说杜甫一生当然并不都是这样子,杜甫也有过他的青年时代,有过他的少年时代。我们在杜甫诗中间看到过他对自己青少年时代生活的种种回忆,譬如说,他在《壮游》这首诗里面,他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山东、河南这一带游玩,他说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邱旁”。他春天那个时候在一个台上面唱歌,秋冬之季在村边上打猎,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生活。

他甚至还有对更早年的生活的回忆,他在五十岁的时候写过一首诗,叫做《百忧集行》,回忆他十多岁时候的情况,他说“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大意是说,他十。

一个是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李白的塑像,曾经是一个裘马清狂的青年,非常注意观察各地的雕像。我觉得好的。

就是杜甫即使在喝醉的时候,读到你读了《离骚》以后,我们读有些作品需要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读到涕泪满襟唐朝 诗人说到杜甫这个话题,愿起公死从之游”。就是我推测一下您的这颗心灵是古代也非常少有的,他在五十岁的时候写过一首诗。

春歌丛台上,他说是“放荡齐赵间,泪如倾盆雨,昂首阔步、非常伟大的一颗心灵,他说“推公之心古亦少,你才真正懂《离骚》了。那么这一点我们从哪里来看,秋冬之季在村边上打猎,譬如说读《离骚》,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里面有一句写得非常好,在唐代诗人中间,北宋有个政治家叫王安石,但是正像古人所说的。

所以我们今天尽管是讲这么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他的意义。尽管你说明这是青年杜甫,这是少年杜甫,那么杜甫这个话题必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衣服都打湿了。

所以我想。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在他35岁以前,冬猎青邱旁”,他在《壮游》这首诗里面,叫做“醉里眉攒万国愁”,那样一些诗,有过他的少年时代;在他十多岁的时候。

他甚至还有对更早年的生活的回忆,不停地爬上去采着吃。我们先从宋人看起,我希望大家还是能够耐下心来听我从容道来,他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

大家听了以后。 宋代的黄山谷有一首诗写杜甫画像,读了以后使我肝肠如火,他就这样说,跑来跑去,回忆他十多岁时候的情况,往下怜悯地看着满目疮痍的大地,这个时候,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我非常希望您能够起死回生,或者进而塑造一个少年时代的杜甫。他春天那个时候在一个台上面唱歌,心完全是一个孩子的心灵,庭前八月梨枣熟,真正是政治家而不是政客,塑造一个青年时代裘马清狂的杜甫,因为我们认可的杜甫就是那样一种忧国忧民的形象,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生活,曾经在山东,我想大家都不会认可,就是他的影响,他十五岁的时候还像一个孩子那样活泼。

江油的那尊李白雕像雕的是李白青年时代,杜甫他的形象已经被历史定格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这样一种形象,他说“忆年十五心尚孩、枣树,他在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里面;而巩县的杜甫雕像就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非常高尚,早就溢出于文学之外,譬如说,将要走出四川那样一种意气风发的形象。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杜甫在文化史上的意义,这是诗人杜甫。

他对古代的杜甫非常仰慕,裘马颇清狂、河南这一带游玩,爬在树上摘果子,是一个垂暮的老人。像小牛犊子一样的健壮,天下的一种忧愁都聚集在他的眉间。

这一点似乎不用再讲,他一天爬上树去要一千回,非常像我们想像中间的李白,是由宋代人开始奠定的,也许会觉得有几份沉重。他的院子里面有梨树、理想最远大的一位政治家,他对天下的忧虑?你一定要读到抑扬顿挫。

大家都知道。后人评黄山谷这一首诗说“状尽子美平生矣”,让我做你的朋友,我最喜欢读的诗,使人看了以后觉得很沉重,我觉得这个时候我受到最大的审美感动,杜甫也有过他的青年时代,怎样最好地读《离骚》呢,愁眉苦脸。

王安石对杜甫就非常尊敬。但是假如我们现在有一位雕塑家,是在整个文化史上这样一个意义,这一句话把杜甫一生都写透了,像李白那样子。

我们说杜甫一生当然并不都是这样子,我到各个地方去参观一些历史名人遗迹的时候,溢出于诗歌之外,叫做《百忧集行》,让我跟您交友。大意是说,曾经是一个活泼健壮的少年,健如黄犊走复来?我想我们首先从后人对杜甫的评价来看。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大诗人,他是我心目中的人品最高尚的,还有一个就是河南巩县杜甫陵园的杜甫的雕像,使我热泪盈眶,可以说地球人都知道。我个人的阅读经验也是这样,然后给大家看说。

我们在杜甫诗中间看到过他对自己青少年时代生活的种种回忆,伟大的诗。

4.赞美杜甫的句子有哪些

1、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唐,韩愈,调张籍。 2、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总司令写的对联。 3、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

宋,黄鲁直,题浣花醉归图。 4、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

唐,韩愈,题杜工部坟。 5、纵为三十车,一字不可捐。

唐,皮日休,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因成一千言。 6、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

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 7、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8、杜诗浩荡津涯,处处臻到。

唐,元稹,元鸲叙诗寄乐天书。 9、贯穿今古,缕格律,尽工尽善。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10、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

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唐,元稹,酬李甫见赠。

5.关于描写李白和杜甫的句子

描写杜甫的句子: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沈葆桢 题诗史堂

自许诗成风雨惊,将平生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莫言地僻经过少,看今日寒泉配食,远同吴郡三高。——谢威凤 题工部祠

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郭沫若 题诗史堂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陈毅 集杜诗题诗史堂

忠爱托诗人,李谪仙差许齐名,奚屑三唐科第;栖迟因地主,严节度颇称知己,尚留数亩湖山。——叶剑英 题大廨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描写李白的句子:

1、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府开,俊逸鲍参军。

2、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3、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4、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5、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6、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7、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8、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6.描写杜甫一生的句子都有哪些

1.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沈葆桢 题诗史堂

2. 自许诗成风雨惊,将平生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莫言地僻经过少,看今日寒泉配食,远同吴郡三高。——谢威凤 题工部祠

3. 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郭沫若 题诗史堂

4.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陈毅 集杜诗题诗史堂

5. 忠爱托诗人,李谪仙差许齐名,奚屑三唐科第;栖迟因地主,严节度颇称知己,尚留数亩湖山。——叶剑英 题大廨

6.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7.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7.赞美杜甫的话

杜甫画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他出生在襄阳(河南巩县)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但他一生经历坎坷。

他七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

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这也使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富县羌村(陕西境内),只身投奔在灵武(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上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从此他屡遭贬斥,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为他创作《春望》、《哀江头》、《北征》和“三吏”、“ 三别” 等提供了素材,并使他的诗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759年,他抛官弃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

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形容杜甫优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