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社会调查报告锦集八篇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调查报告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会调查报告 篇1
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含义
调查报告又叫调查研究报告,应该说后者是它更准确的名称。因为它不仅是调查的产物,更是研究的产物。调查报告主要功能是搜集情况,并通过对调查所得情况的深入研究,提出一定的见解。因此调查报告是根据某一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对某一事务或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周密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后,将这些调查和分析的结果系统地、如实地整理成书面文字的一种文体。像考察报告、调研报告及××调查等都是常见的调查报告体裁。
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特点
1、真实性。真实性是调查报告首要的、最大的特点。所谓真实性,就是尊重客观事实,靠事实说话。这一特点要求调研人员必须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求实的精神,彻底抛弃"假大空"的虚伪作风,不仅报喜,还要报忧,不仅要充分肯定工作成绩,还要准确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写出真实可靠,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调查报告。
2、针对性。这是调查报告所具有的第二个显著特点,这是由具有很强的工作针对性所决定的。一般来说一项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大型调查研究,要花费较大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不是随意组织进行的,而是针对一些较为迫切的实际情况,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因此调查研究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调查报告的写作上,必须中心突出,明确提出所针对的问题,明确交待这一问题所获得的事实材料,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3、典型性。典型性是指在调查报告的写作过程中所采用的事实材料要具有代表性,以及所揭示的问题带有普遍性。这种典型特点在总结经验和反映典型事件的典型调查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4、系统性。调查报告的系统性或完整性是指由调查材料所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具有说服力,把被调查的情况完整地、系统地交待清楚。不能只摆出结论,而疏漏交待事实过程和必须的环节。因为这样的疏忽势必造成不严密、根据不足以及不足以令人信服的印象。这里所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不是要求在调查报告的写作过程中,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要方面,写出结论的推理过程。
总的来说,调查报告就是论证系统,逻辑严密,摆事实,讲道理,具有强烈的说服力,从而使之成为科学决策的可靠资料。
三、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类型
从内容性质分,调查报告有以下六种:
专题型调查报告。专题型调查报告,就是侧重某个问题进行较深入的调查后形成的报告,这类报告一般常常在标题上反映出来。它能及时揭露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研究急需解决的具体的实际问题,并根据调查的结果提出处理意见,或者对策,或是建议。2、综合型调查报告。它是以综合调查众多的对象及其基本情况为内容、作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反映的报告。具有全面、系统、深入和篇幅较长的特点。它与专题调查报告的主要区别点就在于它的综合性上。它使读者可以从报告中看到事物的相对完整的“鸟瞰图。”
3、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这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而撰写的报告,它以收集、分类、整理资料并提出问题、报告结论为特点,大多发表在学术刊物上,或载于学术著作中。
4、实际建议型调查报告。这是由于实际工作需要而写的调查报告,其主要内容是为预测、决策、制定政策、处理问题等进行调查所获得的材料及有关的建议。
5、历史情况型调查报告。这是根据需要以历史情况为对象进行调查而形成的调查报告。它可以供人们了解某一事物或问题的历史资料和历史真相。
6、现实情况型调查报告。它是以正在发生、发展的一些现实生活为对象进行调查后所形成的调查报告。人们可以通过它了解和认识某些事物和问题的客观现实情况,以作为其它认识活动的依据或参考。另外,有些调查报告可以是以上几种类型的结合形式。、、、四、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法不同类型的调查报告,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基本写法是相通的。
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一是熟悉调查报告的结构特点;二要把握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
(一)调查报告的结构
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的内容大体有:标题、导语、概况介绍、资料统计、理性分析、总结和结论或对策、建议,以及所附的材料等。由此形成的调查报告结构,就包括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和落款。
1、标题调查报告的标题有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类。所谓单标题,就是一个标题。其中又有公文式标题和文章式标题两种。公文标题为“事由+文种”构成,如《浙江省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文章式标题,如《××市的校办企业》;其二是标明作者通过调查所得到的观点的标题,如《调整教育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所谓双标题,就是两个标题,即一个正题、一个副题。如《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县封山育林调查报告》。
2、导语导语又称引言。它是调查报告的前言,简洁明了地介绍有关调查的情况,或提出全文的引子,为正文写作做好铺垫。常见的导语有:①简介式导语。对调查的课题、对象、时间、地点、方式、经过等作简明的介绍;②概括式导语。对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对象、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和分析的结论等)作概括的说明;③交代式导语。即对课题产生的由来作简明的介绍和说明。
3、正文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体。它对调查得来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进行叙述,对所做出的分析、综合进行议论,对调查研究的结果和结论进行说明。正文的结构有不同的框架。①根据逻辑关系安排材料的框架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这三种结构,以纵横式结构常为人们采用。②按照内容表达的层次组成的框架有:“情况——成果——问题——建议”式结构,多用于反映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成果——具体做法——经验”式结构,多用于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问题——原因——意见或建议”式结构,多用于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事件过程——事件性质结论——处理意见”式结构,多用于揭示案件是非的调查报告。
4、结尾结尾的内容大多是调查者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这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调查报告的结尾方式主要有补充式、深化式、建议式、激发式等。
5、落款调查报告的落款要写明调查者单位名称和个人姓名,以及完稿时间。如果标题下面已注明调查者,则落款时可省略。
(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
一般来说,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写作要经过以下五个程序:
1、确定主题
主题是调查报告的灵魂,对调查报告写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确定主题要注意:报告的主题应与调查主题一致;要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新确定主题;主题宜小,且宜集中;与标题协调一致,避免文题不副。
2、取舍材料对经过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调查资料",在组织调查报告时仍需精心选择,不可能也不必都写上报告,要注意取舍。如何选择材料呢?①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②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报告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形成面上的“大气”;
3、在现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较、鉴别、精选材料,选择最好的材料来支持作者的意见,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
3、布局和拟定提纲这是调查报告构思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布局就是指调查报告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在提纲上就是文章的"骨架"。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调查材料进一步分类,构架的过程。构架的原则是:"围绕主题,层层进逼,环环相扣"。提纲或骨架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必须纲目分明,层次分明。调查报告的提纲有两种,一种是观点式提纲,即将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按逻辑关系一一地列写出来。另一种是条目式提纲,即按层次意义表达上的章、节、目,逐一地一条条地写成提纲。也可以将这两种提纲结合起来制作提纲。
4、起草社会实践报告这是调查报告写作的行文阶段。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选好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有条不紊地行文。写作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用语言,灵活地划分段落。在行文时要注意:①结构合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落款);②报告文字规范,具有审美性与可读性,如:"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运用竞争机制,盘活现有人才",(文章段落的条目观点);③通读易懂。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做到深入浅出,语言具有表现力,准确、鲜明、生动、朴实。
5、修改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报告起草好以后,要认真修改。主要是对报告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检查,加以增、删、改、调。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才能定稿向上报送或发表。
社会调查报告 篇2
这个寒假虽然短暂,但我过得很充实。经村委的介绍,我有幸和村上的独孤老人接触,并向他们了解了一些生活情况,还带给他们一些生活用品,最重要的是丰富了他们的精神家园。这次假期社会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调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
在这次实践过程中,我获益匪浅。我学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我深入生活的每个角落里,真正体会到老人们的生活的艰辛。同时也认识到农村存在的问题。
由于老人们身体都不是很好,行动也不怎么方便,为他们打扫,整理房间成为了我第一个工作。过程中虽然挺烦挺累的,但看到老人们可爱又可亲的脸庞,我又有动力了,而且想想做这些也挺有意思的。在整理房间的时候我发现以普遍的问题,那就是他们的家都缺少生气,本来房子就挺旧了,所以就更应该装饰一些东西来使房间里充满活力和朝气。这样老人的生活条件改善了,那么身体状况也会有所好转的。可是我碰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者买东西的钱从哪来啊?于是我思考了一番之后,我准备去向村委干部商量,向他们要钱。在我娓娓道来之后我顺利的拿到了钱并置办了一些好彩头的物品以及一些盆栽。老人东夸我们呢!最后我们在村委的帮助下为老人办了一场精彩的“交谈会”,大家都围着一圈边吃瓜果点心边畅所欲言,“会”间还有同学自爱唱歌表演,真正让老人感受到我们的爱。
虽然这次实践我没有去我所学的专业知识的地方实践,但是我用我所学的专业技术帮助了许多身体不好的年迈老人,同时也增强了我的办事能力与交往能力,同时也让我懂得了来之不易,而且作为子女的人们应该多多想想在家的父母亲们,要常回家看看。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穿街走巷,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做着自己计划好的事。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要做什么明天做什么,但这次的实践中不会有人告诉我这些,我必须要知道什么时候要做什么,而且要自己做,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同时也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锻炼了我的思维,让我思想更深一层。 在与老人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的很多生活趣事,也知道了他们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物质财富,而是精神上的满足。从他们身上我还学到 了挺多生活经验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同时我也和他们交流了我所学到的一些知识。
当然这次我学到的更重要的还是如何与他人沟通。一直以来我的口语交际能力东不是很好,与别人对话时不会随机应变,往往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非常尴尬的事情。在实践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所以我抓住这次机会努力与他人交谈,效果真的很不一样诶。
这次的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的感触,这不仅仅是我的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 ,而且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当然这次社会实践之后,我掩卷深思,思绪万千。我在思考几个问题。嗯我觉得这些老人真的很可怜的。他们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却很少受到社
会的关心与照顾。我还经常看到老人们自己挑水喝,还要去城里为了生活而去卖东西赚钱,这些我看了好是心疼和心痛。心疼的是那些老人,而为那些对这些漠不关心的人而感到心痛和可悲。最让人难过的是政府对者些也视而不见,以点都不重视这些。虽然中央有说对老人的补贴,可是天高皇帝远,等到了老百姓这里就是岌岌可危的一点点东西而已罢了。物质上的资助没有也就算了可连精神上的安慰和关心也很少。还有就是子女没有尽到义务与责任。这种风气真的非常的严重。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这几天实践下来,我也充分的认识到我的不足之处。我觉得我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也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啊。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而且出门在外,朋友很重要,偶尔遇到困难的事情或者伤心难过时,朋友是最好的依靠。总之我会再接再厉,为自己而奋斗,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社会调查报告 篇3
一、社区志愿服务实践内容与目的
1、社区志愿服务不论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从其创立之初就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作用,其发展程度也越来越成为判断一个社会文明程度之一。我在自己家乡的社区里做了几周的志愿服务与调查,收获颇多。
2、经过:在与社区内独居老人面对面的交流中,老人对我们讲述了她的生活和家庭。从谈话中我了解到老人几十年的生活里,几乎都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过,她的儿女常年在外,几乎从不回家。老人很孤单,和物质需求相比,老人更加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通过调查与研究我们发现社区大部分老人的境遇是相似的,我仅仅只是倾听他们的生活琐事,他们就表现出莫大的高兴与满足。当我在倾听老人述说的过程中,老人对她的孤单找到了一种寄托,有了生活下来的力量。志愿者的精神一步步传递,或许我们做的不多,但却给予了老人们精神上的慰藉,我们所传递的那份爱心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关怀,减低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3、目的:首先是让更多人了解到老年人这一社会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其次是通过调查来深入了解社区养老服务这一构成的优缺点;最后是以调查研究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对社区养老进行剖析。
二、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不健全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阶段,且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我县由于物质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地方需要承担扶贫与养老助老义务,转变了传统的养老方式。由家庭养老转变为社会养老,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无例可循且还未健全,家庭养老职能的退化,社会养老压力不断加大,种种问题摆在眼前,而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才刚刚起步,还处于初级阶段各项职能还不完善。
2、观念认识不到位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县一些社区管理服务部门、职能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意识到养老职能已经由以家庭为主转变为以社会为主。没有把社区养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3、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够完善,专业化水平低
我县的社区养老服务还只是刚刚起步,工作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基础设施较差,配备较单一。而社区专职服务人员主要是下岗、
失业和中老年人,针对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三、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和晚年的孤独感已经严重影响到老人的日常生活,年龄的日渐增加,使他们不得不依靠别人的帮助才能正常生活。据调查和分析,目前老年人居家养老中主要存在的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困难
就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的调查发现,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具体日常生活中的烧菜做饭、外出活动、打扫卫生、洗衣叠被等都成为困难。
2、生理机能的衰退影响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加,其生理机能开始衰退,记忆力下降、视听障碍、手脚不方便以及其他健康问题出现。这种生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存在至少两种以上的症状。
3、老年人日常生活辅助设备缺乏
各种老年健康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老年人的活动能力,许多老人需要借助各种辅助设备来维持正常的生活中的活动。经调查了解,老年人中视力和听力有问题的高龄老人人数是最多的,而这类的辅助设备的需求也是最多的,但市场上目前这类老年辅助生活设备并不多,给老年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四、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我们在调查中得知,老年人在精神文化服务、生活照料和医疗健康上的需求是相对较多的,而这三项中又以医疗健康为最,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相对较低。
1、老年人对社区日常照料的服务需求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社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主要还是子女,但由于老年父母对子女照料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子女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且所带来的照料成本很大,这让子女很为难。所以,正常情况下老年人对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需求就更加强烈,如果有合适的照料人选,情况就会得到很大改善。经过调查发现总结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有:小时工上门服务、日常登门巡视、上门做饭、代理购物、家庭修理、送货上门、邮寄等。
2、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精神文化服务是老年人对社区居家服务要求的重要内容,有超过半数的老人存在各种内容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包括文体娱乐、绘画、读书、表演展示、法律和心理咨询等。老年人因日常闲暇时间较多,对精神文化需求增加,他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情况下更加注重对精神上的需求。
3、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
经调查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老年人就医的首要选择,而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是老年人接受卫生健康服务的另外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也是绝大部分老年人愿意接受的。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中
慢性病较为普遍,而大多数老年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经走访得知,老年人对健康讲座和陪同看病的服务需求最高,其次是急救服务及专业健康护理。在我看来,发展社区健康服务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五、 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建议
1、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及满足老年人需要和促进老龄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社区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加强对社区养老服务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其对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入老年人家庭生活了解他们的迫切需求,加大宣传力度,在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实践发展中对社区加以监督。
2、规范行业发展秩序
设立相关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养老行业的发展,对社区从事养老服务的相关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体检、考核、服务质量的跟踪等,并对其颁发由权威机构授予的正规结业证书。而对于服务人员低劣的行为应及时查处,必要时要处以惩治,管理者需承担相应的义务与责任。
3、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首先在人员的来源方面来说,应该要求相关高校设立专门的老年服务专业,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型人才,例如设立老年人心理学、护理学等专业。在管理方面,应由社区统一招收服务人员进行登记、管理、培训,然后再分配到老年人居所。并通过社区走访和发放问卷等
社会调查报告 篇4
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说:“今天的大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报告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们的.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接受采访者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她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何况还有很多人挣扎在死亡边缘,正等着我们献血来抢救呢!”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8.6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31%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0.06%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
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84.54%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22%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06%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另外,对于校园盛行的“课桌文化”,我们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93.2%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在XX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调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从未作弊的大学生的存在!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在这里,希望我们所有太原理工大现代科技学院的全体学生一起遵守社会公德。
社会调查报告 篇5
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高,如今的青少年一代在小学就开始有独立消费的行为,到了中学时代,他们一般都有一笔固定的消费资金(零花钱),有了经常性的独立购买活动。例如购买衣物:饰品、音像制品等自己喜欢的东西和上网交友娱乐等方面,虽然高消费的学生并不多,但是有关专家认为,十几岁的中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不强,在一些变味的“人迹关系”的影响下,难免会模仿。因此,良好的消费观念对于青少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现今,中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其父母一代已完全不同,大部分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的高消费生活越来越严重。再者,由于目前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比以前有极大的改善。父母大多不愿自己的子女“受委屈”,又随着家庭观念的转变,家长更尊重子女的意见,鼓励子女发展自身能力。因此,中学生在诸多的影响下消费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98%,没有的仅占1.4%,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在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有尽有,可是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些呢?有些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放上零花钱,这些零花钱是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投资。只有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需要什么零花钱了。但是对父母来说,高中生各方面的开支较多,学习上的花费明显多于初中生。对于在学习上的正常开销,家长们的出手毫不犹豫的同时,同学们的生活花费和日零用钱,也随之“水涨船高”。
因此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了以下的几种消费心理特点:
1、求新性。中学生处于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鲜玩意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
2、兴趣性。据了解,由于有的学生是“饭偶像族”便将每月开支中的大部分用在购买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等等,总的来说,主要消费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换言之,兴趣爱好越广泛,所花费的款项也就可能同比例增长,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是普遍的事。
3、从众性。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学生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进了流行大军。
4、盲目性。这种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基于前几种心理的,且从众性心理起了主导作用。
古人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俭以养德”。养成刻苦节俭习惯,可以避奢侈,取道义,去邪心,有利培养高尚品德和坚韧意志。有道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和个人,无不是兴于勤俭,败于奢靡。青少年的财政来源主要来自家长,家长应负起管教指导责任。家长要让子女了解家庭的收入和开支,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并从中学习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学校应该进行消费观念教育,灌输“量入为出”的用钱方法,通过学习理财知识,了解借贷责任,力戒享乐奢靡陋习,帮助我们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社会调查报告 篇6
实践主题:从实践中见真知——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实践参与人:xx
实践时间:20xx年02月23日
实践地点:湖南长沙,湖南常德 ,湖南郴州
调查目的: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在读大学生50名,其中湖南文理学院20名,湖南大学10名,长沙理工大学10名,湖南师范大学5名,湘南学院5名。年级分别为大一学生5名,大二学生30名,大三学生15名。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
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40%;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0%;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 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32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2%会选择周末。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2%。
调查结果分析: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 “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 “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
另外,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结论与建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是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同学在实践中更好的认识国情,贴近社会,从而确定比较正确的人生前进方向。作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说不仅有助于他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如政治活动、社会改革实践、阶级斗争等。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践,使实践与认识相结合。大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结合所学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既提高能力又服务社会,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二是志愿者服务,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三是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的社会实践形式,以小见大,以细微之处见长,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长效机制。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很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各地和很多行业去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回校后进行认真的讨论总结,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理解社会,思考未来的人生道路。
社会调查报告 篇7
一、调查目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单凭一张考卷来衡量一个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全面的,很多学生的才能因我国的考试制度的限制而埋没了,对此,我们深感惋惜。 我校在进一步推行“智慧育人”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更好地施展学生的才能,在六年级毕业班尝试撰写毕业论文,为了进一步了解这次考试制度改革的成效,我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法:
调查分析法。我通过对102位六年级毕业班的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结论。
三、调查对象:
嘉定区普通小学六年级两个班级的学生及家长,总共102人。在被调查的102位学生中,包括了学习成绩优秀者33人,占33%,成绩良好者52人,占51%,学习成绩一般及有困难的学生17人,占18%;在被调查的学生家长中,研究生8人,占8%,本科生18人,占18%,大专生29人,占18%,中专生40人,占39%,初中生7人,占7%。
四、调查项目和分析:
1、期盼打破考试制度
应该说,我校的这项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受到学生欢迎的。
2、研究能力有了普遍提高
调查中,32%的学生认为通过撰写论文,自己的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6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研究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研究能力没有提高。同时,大部分的学生认为通过撰写论文,对以后确定研究课题有一定的帮助,熟悉了论文的框架,对资料重组的能力也有了提高。还有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写作能力”“列小标题的方法”等方面也有了提高。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从“确定选题(r)搜集资料(r)整理资料(r)构思落笔”的这一个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而这一点,正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希望看到的。
3、主体能
动性得到了发挥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44%的学生独立完成,有32%的学生停留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23%的学生在别人的辅导下独立完成,1%的学生是替别人写的。
在和被调查者交谈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承认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是很忙的,但也很充实。他们说:以往的业余时间,他们完成作业后,大部分的时间花在看电视、玩游戏机上。自从开始撰写论文后,他们的课余时间就被看书、查资料填得满满的。这说明学生的课余时间正被充分、高效地利用,他们的身心正朝健康方向发展。这时候他们所看的书,不是教师、父母硬逼着看的,而是他们自愿看的,所选的书籍也是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边看书边思考,其主体能动性的到了发挥,效率自然会提高。
4、实际困难及可行性问题探讨
“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一选项中,有5%的学生认为选题太难,45%的学生认为缺少资料,32%的学生还提到了字数太多及打印上有难处,10%的学生提出需要老师的辅导及帮助。 在对家长的调查问卷中,12%家长认为“小学生撰写论文”有一定的可行性;86%的家长认为“小学生撰写论文”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有一定的困难;2%的家长认为“小学生撰写论文”完全不可行。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家长普遍支持我校的考试制度改革,认为撰写论文有一定的可行性,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从中也发现在制定论文的评价表、论文封面的设计、论文的字数、配备指导老师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不完善。
五、思考与对策
1、平时教学中渗透论文教学
在整个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不知道如何选题、如何落笔,对“论文”这两个字的概念较模糊。这一点上反映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缺少这一方面的训练。的确,在“论文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写出3000字的文章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国外的学生也写论文,但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学校的老师就对他们渗透“论文”教育, 而一开始的时候,学校的要求并不太高,只要学生学会如何查找资料,如何搜集、整理资料。如《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介绍到:一个名叫矿矿的孩子,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撰写论文,当时他选了一个课题《鲸》。他从“鲸的外形” 、“鲸的生活习性” 、“鲸的产卵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到了老师肯定。而如今,我们的六年级学生如果也选这个课题,也按照这几个方面来写,我想他肯定得不到高分,因为他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所以,我觉得小学生撰写论文也可以从低年级开始,让他们有一个摸索、适应的过程,经过几年的锻炼,我想这时候再要求他们写一篇毕业论文想必已经没有难度了。
2、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调查中也发现,许多学生希望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能得到老师的指导。事实上,我们在职的教师大多是中师毕业,自己也没有经历过撰写论文这一过程。在指导论文教学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东西。另外,我们学生的论文是由学生自己选题,这样做的结果使得班级的论文选题铺盖面太广,给我们教师指导论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可以说,在本次学生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考试制度的改革,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教学生选题,自己首先要学会选题;教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自己首先要学会搜集、整理资料。我想:以后的论文撰写是否可以组成几个小组,大家共同研究一个感兴趣的课题,同时配备一个指导老师,让我们的论文撰写工作做到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六、结论:
综上所述,虽说毕业班学生尝试撰写论文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我们相信,传统的一张考卷定终身的考试制度终将被打破,代之而起的诸如“3+x”等综合能力的测试将受到学生及家长的欢迎。而小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举措也终将被社会所认可。
社会调查报告 篇8
调查目的:
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
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在读大学生50名,其中广州大学20名,中山大学10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0名,华南理工大学5名,广东工业大学5名。年级分别为大一学生5名,大二学生30名,大三学生15名。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方法:
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详见附录)
调查结果:
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40%;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0%;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32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2%会选择周末。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2%。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